——记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教师杨永
本报记者 马泽平 王江波 见习记者 马姜
秦岭腹地的镇安,秋意渐浓时,镇安中学的乒乓球台前总能看到一群学生雀跃的身影。他们手中挥舞的球拍,边缘已有些磨损,却是语文教师杨永自费买来的“宝贝”。
“杨老师说,打球能练反应,读课文也得有这股机灵劲儿。”学生肖明朗摩挲着球拍,眼里闪着光。这个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少年,至今记得杨永第一次到他家家访时的情景:背着鼓鼓囊囊的书包,里面装着《平凡的世界》《史记》等书籍,还有各类生活用品。
带着“三新”理念翻越秦岭
2022年8月,杨永响应中组部教育“组团式”帮扶号召,从西安铁一中来到镇安中学。当他提着行李箱走进镇安中学时,教学楼前的银杏树正褪去夏日的浓绿,酝酿着一场与秋天的邂逅。
彼时陕西刚启动“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改革,作为全省首批实践学校的西安铁一中教师,他带来的不仅是课改经验。
“杨老师的第一堂示范课《哦,香雪》,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文本解读。”语文教师洪莉至今记得,那节示范课上,杨永没念教案,而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香雪怕黑的细节。他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像剥洋葱一样带领学生层层深入,最后大家突然明白,这些细节里藏着山村女孩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初到镇安中学时,杨永就发现,铁一中滨河校区的教学方法在这里“水土不服”。他没有照搬城市教学模式,而是沉下心研究学情。他发现这里的孩子虽然基础参差不齐,但对生活有着细腻的感知。
于是,他讲《百合花》时,将新媳妇掀被子的矛盾心理与当地婚嫁习俗结合;讲解《琵琶行》时,从“同是天涯沦落人”延伸到山区青年的奋斗故事。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奔赴。”这是杨永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的公众号“长在铁一中的树”成了传播新理念的窗口。
课堂深处的育人智慧
在镇安中学的公开课记录里,珍藏着一节特殊的群文阅读课。2024年,杨永将《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变形记》4篇古今中外小说并置讲解,课题定为“讲故事的艺术”。
“为什么《变形记》很少有人喜欢?”当学生七嘴八舌讨论时,杨永在黑板写下“故事性”与“心理描写”两个关键词。
他引导学生发现:中国传统小说《促织》靠曲折情节吸引人,而卡夫卡的作品则通过内心独白展现人性困境。“这不是高下之分,就像镇安的苞谷酒与外国的红酒,各有各的醇厚。”生动的比喻让台下的师生频频点头。
“过渡语需更自然,要像架桥一样,而不是跳崖。”青年教师李菲至今保留着杨永为她批改的教学设计,那节公开课《涉江采芙蓉》的设计稿上,红色批注比原文还多。最让她感动的是,杨永还附上了自己的课堂实录,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学生的精彩回答。
“那不仅仅是修改,更是一场手把手的教学示范。”李菲说。
在杨永的影响下,镇安中学的语文课悄然发生变化。他带领学生走进云镇古戏台,结合《乡土中国》研究“二十四孝”的现代意义。洪丽老师借鉴他的方法教《登泰山记》,让学生用家乡的秦岭景色对比课文……“过去我们总想着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现在更愿意陪着他们一起探索。”高一年级组语文教师张承德感慨道。
大山里的温情守望
在一次百师大家访活动中,杨永遇见了住在半山腰的学生小明,破旧的土坯房里,墙上却贴满了孩子的奖状。离开时,他把身上仅有的300元现金塞给老人,回校后又搬来一摞自己的藏书:“这些不是捐赠,是借给你看的,看完我们一起讨论。”
此后每个周三,杨永的办公室里总有小明的身影。他不仅辅导功课,更教孩子如何整理笔记、规划时间。当这个曾经腼腆的少年在作文里写下“山再高,路再陡,总有光照进来”时,杨永在评语里画了个太阳。
2023年寒假,杨永设计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让学生调查家乡的风土人情。
收假后,学生们展示的《乡土中国》调查报告让杨永红了眼眶:云镇学生研究二十四孝石刻,指出“郭巨埋儿”的愚孝;大坪镇学生扛着铜酒壶来课堂,讲解“八大件”民俗里的宴席文化。
“杨老师让我们发现,原来语文就藏在爸爸的酒坊里,藏在妈妈的绣花针上,藏在我们身边最近的地方。”学生们的话朴素而真挚。他站在角落,笑得眼角堆起皱纹。
为了让学生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杨永联系了西安铁一中的几位毕业生,有正在名校读大学的,有在国外留学的,还有刚参加工作的。他们通过视频直播,给镇安的学生们讲解大学生活。“那次直播后,我把杨老师送的复旦大学书签夹在课本里,感觉每天翻开本子,都有人在推着我往前跑。”学生陈永越说。
双向奔赴的教育成长
2024年元月,第一批帮扶期满,杨永没有收拾行李,而是掏出手机,给西安的妻子发了一条信息:“我想再留一年。”
妻子知道他的脾气。这一年多,他来回奔波于西安和镇安之间,错过了儿子的成长。但他的儿子知道杨永一直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留在镇安的日子里,杨永更忙了。他指导学生创办“龙年春晚”,从策划到排练全程参与。没有礼服,就让女生穿妈妈的旗袍;没有舞台,就在教室拉上彩纸当背景。30分钟的节目在网上播出那天,看着学生们在镜头前自信地唱歌、跳舞、说相声,杨永的眼眶湿润了。
“杨老师已经把镇安当成第二故乡了。”镇安中学党委副书记张宾笑着说。
他确实把这里当成了家。每天清晨,他都会提前半小时到教室,看着学生们早读的身影;傍晚,他会在操场上走几圈,等着最后一个学生离开教室。
这种浸润式的帮扶,让镇安中学和杨永都在悄然改变:语文教学在杨永的影响下,群文阅读成为常态;学生作文里开始出现“差序格局”“叙事视角”等术语。而杨永的公众号里开始出现更多镇安元素:海棠山的晨雾、云镇的老戏台、学生作文里的秦岭草木。
今年夏天,杨永受邀去甘肃做教学培训,站在讲台上,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讲镇安学生如何在《乡土中国》的阅读中思考家乡发展。“这些来自大山的教育实践,反而更有生命力。”台下一位老师的评价,道出了杨永的心声。
“教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一场美丽的遇见。”杨永在帮扶工作随感里写道。
秦岭无言,见证着这场跨越两地的教育守望。杨永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播下了一颗种子——让每个生命都像校园中的花一样,在教育的阳光下,热烈而尽情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