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 泽
当秦岭山脉还在夜色中沉睡,丹凤城区的街巷已响起“沙沙”的扫帚声。凌晨四点,环卫工人董丹宁裹紧工装,双手紧握竹扫帚,在城区中心路段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这双手布满裂口与老茧,指关节因常年用力而变形——这是17年环卫工作刻下的印记,也是商洛数千名环卫工人用艰辛守护城市洁净的缩影。
一天走3万步,弯腰2000次,这是环卫工人的日常。每天凌晨4点到中午12点,下午14点到18点,董丹宁要负责路段的清扫,从果皮纸屑到枯枝落叶,每一处细节都不能放过。遇到节假日,垃圾量激增,她常常要推迟下班,双手被塑料垃圾绳勒出红痕是常事。
在镇安县,40多岁的陈秀珍已在环卫岗位坚守10多年。她负责县城中心路段工作,这里人流密集,卫生标准极高,她每天凌晨5点便到岗,手持竹扫帚来回巡查,遇到口香糖残渍,就用小铲子一点点铲除;看到绿化带里的烟头,便蹲下身用镊子夹起。10多年来,她的扫帚磨秃了数十把,磨破的手套装满了多个编织袋,却让镇安的“窗口”始终保持着清新整洁。
这份艰辛,还藏在“不被看见”的角落里。傍晚,镇安的厨余垃圾清运工要驾驶清运车穿梭在街巷,密闭车厢内弥漫着异味,他们却要逐个商户收集厨余垃圾,将垃圾装车、压实。“夏天再热也不能开窗,怕异味散出;冬天车厢结冰,要靠手敲碎才能清理。”他们的工作服上,永远带着洗不掉的污渍,却让城市的清晨始终保持清新。
“城市亮丽风景的底色离不开环卫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这是商州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城北环卫所副所长周俊波的工作信条,也是所有环卫工人的行动准则。2024年7月,杨斜镇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镇区主干道被淤泥覆盖,积水漫过膝盖。周俊波带领150名环卫工人奔赴灾区,没有雨靴,他们就光着脚蹚过浑浊的积水;没有防护服,就用塑料袋裹住身体,手持高压水枪冲扫淤泥。连续20天,他们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不少人脚底磨出水泡、手上划出血口,却没人喊停,最终清理淤泥成功,让高速路口恢复畅通。
在镇安县,这样的“硬仗”同样惊心动魄。2021年8月,镇安县城突降暴雨,山洪涌入城区,部分路段积水很深。100多名环卫工紧急集结,他们顶着倾盆大雨,用铁锨、推车清理堵塞排水口的树枝和垃圾,手被锋利的杂物划破也顾不上包扎。在高速路口的河道清理中,工人们穿着冰冷的水裤,在河水中连续作业,清理出20多袋垃圾,保障了河道畅通。
环卫工人的艰辛,不仅在于体力的透支,更在于“舍小家为大家”的付出。每年春节,当家家户户团聚时,环卫工人却要在岗位上度过——除夕当天垃圾量是平时的两倍,他们从凌晨忙到下午,只能在清扫间隙给家人打个电话。“孩子总说‘爸爸妈妈过年不回家’,其实我也想陪他们,但路面不干净,心里不踏实。”说到这里,他们的声音总带有哽咽。
即便如此,他们仍在艰辛中传递温暖。商州环卫工人李玉霞在公厕捡到装有3600元现金的钱包,为找到失主,她等待了许久,却不肯离开;柞水县环卫工人捡到现金后,第一时间上交派出所,面对失主的感谢,只说“这是应该做的”。他们干着最“脏”的活,却有着最干净的心灵。
社会各界的关爱也在温暖着这群城市守护者。镇安县连续多年为200多名环卫工人提供免费体检,定制包含血常规、心电图等项目的专属套餐;城区“爱心驿站”全天候开放,提供热水、空调和急救药品,让户外工作者随时能歇脚。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正成为商洛文明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
如今,当市民漫步在整洁的商洛街头,享受着中国康养之都的清新与美好时,不应忘记:这份洁净,是环卫工人凌晨在寒风中扫出的,是他们暴雨里蹚着积水清出的,是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一点点守护的。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艰辛与奉献,为城市筑起了一道“洁净防线”。这群“橙衣天使”,值得每一个商洛人致以最深的敬意,值得我们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