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丹凤葡萄酒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融通创新,整合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组建技术攻关团队,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协同改造。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葡园,部署数字化酿造监控系统,实现发酵智能调控与陈化精准管理。由此完成传统酿造企业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转型,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可复制范式。
一、案例背景
丹凤葡萄酒作为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产业先驱,历经20世纪80年代全球畅销,公司以“首位产业”战略为牵引,将百年积淀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势能。通过深度构建“产学研用”创新链,深化“科学家+工程师”协同引擎,引聚高端智力资源,驱动葡萄种植、酿造工艺、品质管控与品牌营销的全链智能化升级,链动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2亿元,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的科技新动能。
二、具体做法
(一)智慧葡园:数字驱动种植链升级。构建“葡萄产业数字神经中枢”,联动国家科技特派团在酒庄建立田间物联网矩阵,通过品种选育模型动态优化种植方案,通过选育淘汰和改良土壤研发最优适种品种,在丹凤、宁夏建设8000亩智慧葡园,打造3个科技服务与示范核心基地(园区),推动10余种特色新品种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实施“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丹凤县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获科技部300万元经费支持,引聚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指导、科技研发、人才培训等服务,累计获得1500余次智能种植决策支持。
(二)智造酒醴:酿造链数字化跃迁。借力河北农业大学科研力量,链接北方葡萄酒产业联盟技术资源,建立酿造工艺数字实验室,部署本土酵母菌株智能培植系统和葡萄排湿动态调控算法,开发集智能发酵温控、橡木桶陈化监测、风味物质光谱分析等模块于一体的全流程数字酿造系统。通过“环境因子—葡萄生长—酒体演化”耦合模型,实现土壤到酒杯全程智能品控,塑造葡萄酒新质生产力标准范式。
(三)智联产学研用:人才链激活创新生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度合作,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贯通栽培学、发酵工程、质量控制、市场营销跨学科研发生态,孵化10余项技术专利,为全产业链输送200余名智慧酿造工程师。通过深度构建“产学研用”创新链,联合打造实验室、中试基地、培训中心等合作平台,不仅为科研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也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三、主要成效
(一)农民鼓起钱袋子。发挥“链主”企业“头雁”效应,在丹凤县带动孵化葡萄酒产业智能物联网酒庄3个、数字化酒厂1家,近10年纳税过亿元,连年荣获“纳税大户”称号。开发就业岗位500余个,带动500余户农户种植葡萄2.5万亩,户均增收3万余元。
(二)产业拓宽新路子。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数字研发系统精准捕捉消费趋势,打造中高端新品矩阵,成功孵化多款符合新生代偏好的智慧酿造爆款。同步推进葡萄酒全链生态重构,开辟集研学体验、文旅沉浸、康养场景的“三维一体”产业新赛道。吸纳1100余户、3600余名葡农接入智慧种植网络;组建200余人智能酿造团队,形成从田间到舌尖的数字化贯通力,成为科技与产业融合的生动写照。
(三)葡萄串成金果子。带动县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推动葡萄酒产业成为丹凤县“首位产业”,促进周边玻璃制造业、酒瓶、运输业及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建成葡萄种植基地1万亩,实现储酒能力3万吨,年生产能力1.2万吨,综合产值16亿元,一串串“小葡萄”变身为群众的“致富果”。
专家点评
卢阳旭(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治理与创新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陕西丹凤葡萄酒有限公司聚焦企业发展需求,通过精准对接高校人才资源,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式,实现灵活引才、高效用才,为企业技术创新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