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 非
彭海潮正在耐心地做竹编
丹凤竹编,县内南部和北部技法相同,编制的品种却各不相同,属商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竹林关竹编是南部的代表,以当地生产的竹子为原料,编织技艺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据丹凤县志记载,竹林关人编织的竹笼、竹绳特别有名。民国时期,当地出产精致的斗笠、竹筐等竹编制品销往河南、湖北、内蒙古等地。
由于早春竹材寒湿太重,而霜后的篾皮易脆,当地工匠通常在秋分后立春前选取修直匀称的筋竹和墨竹。制篾时,先破竹裁条,然后破扁篾、破薄篾,再在竹篾两头拱开梳丝,分篾细如发丝,之后用于交叉辐射、细密编织,成品美观耐用,备受当地人喜爱。
8月29日,丹凤县竹林关镇彭海潮竹编工作室,阳光落在屋内的竹制品上,泛着温润的光泽。刚踏入工作坊,满屋子的竹编制品便让人眼前一亮:墙角码着整齐的竹篮、竹筐,架子上陈列着精致的竹编摆件,悬挂的竹编挂饰随风轻晃,竹篾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每一件作品都透着手工的温度,无声诉说着竹编技艺的精湛与魅力。
“来得巧,我正编竹筐哩!”工作室主人彭海潮放下手中的篾刀,热情地说,他今年五十出头,腿脚因一级残疾行动不便,双手却格外粗糙灵活——这是四十载与竹篾、篾刀打交道留下的印记。
只见他拿起一根老竹条,左手稳稳按住竹身,右手持篾刀轻轻一压,竹条便顺着刀刃裂开一道细缝,再手腕微转、力道渐加,竹丝簌簌飘落,不过三五分钟,原本粗实的竹条就被分成了四片薄厚均匀的竹篾,随后他手指翻飞,竹篾在指间穿梭,不一会儿,一根根弹性十足的竹条便做好了。
“咱这竹编可不是随便编的,讲究多着呢!”彭海潮一边演示,一边打开了话匣子,话语里满是几十年的经验沉淀。他说,竹编的第一步就是选竹,必须挑生长五年以上的老竹子,老竹纤维结实,编出来的物件经得住用,放个十年八年都不坏。不仅如此,选竹还得看时节,最好是秋冬砍竹,这时候竹子里的水分少,不容易生虫、变形。砍回来的竹子也不能直接用,得先在清水中浸泡半个月,再捞出晾干,这是他的独门法子,他说泡过的竹子柔韧性更好,编的时候不容易断。
讲到纹理编织环节,彭海潮特意放慢了动作,示范起六角孔编法和斜纹编法。他的手指带着竹篾上下交错,每一次穿插都精准到位。“你看,六角孔编法要注意力度均匀,编出来的纹路才规整;斜纹编法得掌握好角度,不然编出来会歪。”彭海潮说。
彭海潮年轻时因腿脚不便,无法像常人一样干重活,便跟着村里的老篾匠学竹编。“那时候学破竹子,光这一项就练了一年多。”彭海潮回忆,初学那阵子,手上的血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看着自己编出来歪歪扭扭的竹筐,他不止一次想过放弃。可每当看到父亲把他勉强编好的竹编制品拿去赶集,换回一家人的柴米油盐时,他又咬着牙捡回了篾刀。
一遍不行就练十遍,十遍不行就练一百遍。在老艺人的指点和自己的反复琢磨下,彭海潮的手越来越灵活,编出来的物件也越来越精致——从最初简单的竹筐、竹篮,到后来复杂的竹背篓、竹花篮,种类渐渐多了起来,质量也越来越高。
彭海潮的竹编能持续到现在,离不开竹林关镇得天独厚的条件。镇如其名,这里气候湿润,自古盛产竹子,竹编工艺更是代代相传,竹编制品曾遍布丹凤县城,当地制作的竹篮、竹匾因做工精细、品种繁多名扬四方。
据介绍,竹林关一带有个习俗,姑娘出嫁时,必有竹编花篮做陪嫁。“这花篮不仅是嫁妆,更是对新人的祝福。”彭海潮抓住这一民俗特色,专心琢磨花篮编织。他编的花篮造型别致、纹路紧密,深受当地人喜爱。后来,他又尝试给竹条上色,改良后的花篮不仅保留了传统竹编的质感,还多了几分色彩艳丽的美感,既有装饰功能,又能日常使用,成了工作室的“招牌产品”。
2018年,彭海潮的竹编事业迎来了新的转机。当时,竹林关镇丹水社区“两委”响应镇党委号召,利用当地地理优势,在沿街黄金地段打造农产品展示馆,首批便邀请彭海潮进驻,并免费为他提供场地——这便是如今的彭海潮竹编工作室。
“以前,我得起早贪黑去赶集,风里来雨里去,还不一定能卖出多少。现在有了工作室,游客上门就能买,方便多了。”彭海潮笑着说。
随着竹林关镇的发展和桃花谷景区的带动,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他的竹编制品销量越来越高,每年收入可观且稳定,一家人的生活也渐渐富足起来。
近年来,丹凤县文化馆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技艺,竹编技艺因传承历史悠久、技艺特色鲜明,被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不仅是对我手艺的认可,更是对咱竹林关竹编的肯定。”谈及此事,彭海潮的眼里满是自豪。
如今,他的工作室里不仅陈列着30多种竹编制品,还特意留出一块区域,展示竹编工具和制作流程。“我想让更多人了解竹编,知道这门手艺是咋来的。”彭海潮说。
如今,随着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技艺,常有学生、游客到工作室了解竹编的事。“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竭力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咱竹林关的竹编一直‘编’下去。”彭海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