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夏森生于1923年,14岁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奔赴延安,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生涯。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理论教育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等单位履职。自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丹凤县以来,夏森累计捐资200余万元,支持丹凤县教育扶贫事业,为丹凤县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期,省委书记赵一德、市委书记赵璟先后作出批示,对夏森同志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并深表感谢。本报今日刊发长篇通讯《百岁抗战老兵夏森丹凤助学记》,敬请关注。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专门看望慰问中国社科院离休老干部夏森,并向她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枚纪念章,是对这位百岁老人家国情怀的最好致敬!但鲜有人知的是,离休后的夏森省吃俭用,捐资助学,倾心尽力支持教育事业,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教育扶贫故事。
自199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丹凤县,身为中国社科院的离休老干部,夏森一直关注着帮扶工作。2006年,当83岁的夏森第一次踏上丹凤这片土地,便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19年来,夏森累计捐资203万元,用于丹凤县教育扶贫事业,先后资助400余名学子完成学业,成为点亮山区学子梦想的一盏明灯,为丹凤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件旧衣,藏尽节俭慷慨
2021年2月25日,人民大会堂内掌声雷动,习近平总书记俯身为夏森老人颁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章,老人身上穿的那件旧格子外套,质朴无华。
彼时,远在丹凤县第一小学(原西街小学)的校长马平富,紧盯着直播屏幕,眼眶瞬间泛红。他匆匆翻出2008年的老照片,思绪一下飘回过去。那时,84岁高龄的夏森前来学校捐赠,照片里的她,穿的正是这件熟悉的旧格子外套。
夏森1923年9月出生于四川,14岁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奔赴延安,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生涯。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理论教育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等单位履职,1982年11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离休。
2006年5月,夏森和丈夫汝信专程从北京来到丹凤县西街小学。刚进教室,便被学校艰苦的教学环境怔住了:布满划痕的桌面,“吱呀”作响的桌椅,垫着砖头的桌腿。而孩子们身上,大多穿着洗得发白甚至有些起球的衣服,袖口、裤脚磨出了细细的毛边。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怯懦,反而带着质朴的笑容,眼神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在略显陈旧的教室里,像一朵朵努力生长的小花。
看到这一幕,夏森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一阵酸涩涌上心头,眼眶也悄然泛起温热。转身,夏森就拉着马平富的手,用略微发颤的声音说:“孩子眼里那股盼着读书的劲儿,多让人心疼啊!改善教学环境这事儿咱不能等。”
当天,夏森就拿出2万元,为学校购置80套新桌椅,剩下的钱则买了书包、字典等学习用品。两年后,她又拿出2万元奖励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
2018年,夏森又和丈夫拿出积攒多年的100万元,设立了“夏森助学金”。汝信回忆说:“她是非常富有同情心的一个人,当得知丹凤的情况后,经过商量,我们决定将这笔钱用在贫困山区。”
李思远是商南县试马镇的一名扶贫干部,至今仍珍藏着一本特殊的《新华字典》——那是夏森奶奶当年亲手送给他的礼物。
字典的封面边角早已被岁月磨得发软,纸面也泛着淡淡的旧黄。每当指尖触到这本字典,李思远总会想起那个温暖的瞬间:“夏奶奶当时笑着把字典递到我手里,眼神特别温和,还叮嘱我说‘娃要好好读书,将来为家乡做事’。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这么多年从没忘过,这份情,我得记一辈子!”
2018年临近暑假,受“夏森助学金”资助的清华大学学子刘喆、雷盼相约前往北京探望夏森。当他们抵达老人住处时,夏森与丈夫早已等候在门前。不等两人开口问好,夏森老人便主动走上前,一双略显粗糙却温暖的手,分别拉住了刘喆和雷盼。那份提前等候的重视与毫无距离感的热情,让两位学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老旧的木椅、朴素的餐桌,书桌旁堆放的一摞摞书本。”走进夏森奶奶家,简朴的屋内陈设让刘喆记忆深刻。当他提出想把夏老的善举分享给所有受助的大学生时,夏奶奶立刻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千万别给孩子们心里添负担,只要他们将来能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我就很高兴了。”
两栋校舍,承载希望之光
在丹凤县龙驹寨街道赵沟小学,教学楼墙上“今天努力学习,明日大有希望”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这是汝信先生为学校题写的寄语,背后藏着一个温暖的故事。
2008年之前,赵沟小学的校舍还是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土木房,木门窗扭曲变形,缝隙大得能塞进手指,一到冬天,寒风就顺着缝隙往里灌,教室里冷得像冰窖。夏天则更难熬,雨水会从屋顶的破洞漏下来,滴滴答答打在地面上。赵沟小学原校长李保英至今还记得,有一年暴雨,雨水顺着房梁往下淌,她和老师们急得找来水桶、脸盆,在漏雨处摆好,“叮叮当当”的接雨声混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格外刺耳。
夏森得知赵沟小学的情况后,当即决定捐款20万元重建教学楼。
次年9月,新教学楼落成,8间教室宽敞明亮,夏天有风扇,冬天有取暖设备,旧校舍还被改造成了学生食堂,孩子们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
后来,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又捐资硬化操场、修建文化墙,取名“雨燕广场”,寓意孩子们能像雨燕一样,从乡村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每年开学第一课,我都会站在操场上,给孩子们讲这座教学楼的来历。”李保英每每念叨此事,眼神总闪着光,“我会告诉他们,现在能坐在这么明亮暖和的教室里读书,不用再担心冬天漏风、夏天漏雨,这份安稳,是夏奶奶从自己的生活费里一点点省出来的。这份情,咱们得一直记在心里!”
如今的赵沟小学,早已褪去了当年的破败模样,焕发出勃勃生机:操场上,崭新的篮球架静静矗立,成了孩子们课间追逐嬉戏的乐园;教室里,明亮的灯光下配备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让知识的传递更加便捷;图书馆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散发着浓郁的书香。
但比起这些硬件的改善,夏森老人的故事,才是学校里最珍贵、最动人的“教材”。
2017年来到赵沟小学任教的屈蕾老师,仍然记得第一次听闻夏森事迹时的情景。她当时忍不住红了眼眶,心中满是感动与敬佩:“一位百岁高龄的老人,还在牵挂着乡村孩子的教育。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更应扛起责任,好好教书育人,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梦想,绝不能辜负老人的这份深情与期望。”
400个梦想,传承爱的力量
“或许您已记不清我们每个人的模样,但您的善行如星辰般璀璨,深深镌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2025年8月29日,来自丹凤县的6名青年,以“受助学子”之名,共同给夏森老人写了一封感谢信。
这6位写信人,有在北京交通大学逐梦的寒门学子,有扎根乡镇卫生院的青年医生,也有初登讲台的年轻教师,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通过“夏森助学金”实现了人生梦想。
夏森老人的大爱,不仅改善了山区办学条件,更如一束光,照亮了无数寒门学子的人生路,彻底改写了他们的命运轨迹。
25岁的张玉婷是丹凤县峦庄初级中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鲜有人知道,她曾走过一段几乎看不到希望的黑暗岁月。
身为孤儿的她,一直靠爷爷奶奶照料长大,高三那年,奶奶的离世让她彻底失去依靠。当大学录取通知书递到手中时,看着年事已高的爷爷,张玉婷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甚至萌生了撕毁通知书、南下打工养家的念头。
就在此时,丹凤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带着“夏森助学金”找到了她。这笔钱像一道光照进了她灰暗的生活,让她重新燃起了追逐梦想的希望。
大学四年里,张玉婷的每一寸时光都被填得满满当当。她总是第一个走进教室,认真听完每一堂课,课后别人休息娱乐时,她的身影又会出现在图书馆。到了周末,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去做兼职,哪怕累得腰酸背痛,也从没想过放弃。因为她明白那份助学金背后的重量:“我读的不是普通的书,是夏奶奶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攒出来的希望。”
2023年大学毕业时,张玉婷毅然选择回到丹凤,成为峦庄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我想回到这片土地,用夏奶奶给我的爱,去滋养更多的孩子。”
“夏老在根据地待过多年,对吃不饱、穿不暖感触很深,立志要让穷苦孩子吃饱饭、有学上。”说起夏森老人捐资助学的故事,中国社科院定点帮扶办工作人员侯波言语铿锵。
据丹凤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代宝锋介绍,十几年来,夏森累计资助丹凤学子超400名,仅2023和2024年,“夏森助学金”就捐赠28万元,资助了32名大学生和60名高三学生。
从烽火岁月里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到和平年代为教育扶贫倾心尽力,夏森用一生诠释的信仰与选择,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她犹如一盏灯,点亮了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书写了爱与传承的故事,铸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地。
如今,这份爱已化作种子,在丹凤乃至全国各地生根、发芽,长成一片生机盎然的森林,而每一个受助学子挺直的脊梁,都是对当年那个14岁少女奔赴延安最动人的回响,也是对现在这位百岁老人慷慨“筑梦”最具体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