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周娜 刘璇
打铁,这门自铁器时代诞生的原始锻造工艺,沉淀着人类文明演进的厚重历史。
20世纪80年代,是这门手艺最为兴旺的时光。那时的城镇街巷间,打铁铺随处可见——火炉里炭火熊熊,风箱一拉,“呼嗒呼嗒”的声响里,铁块渐渐烧得通红。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铁匠抡起铁锤,在铁砧上反复敲打,火星随着“叮叮当当”的节奏溅落,转眼间,锄头、镰刀等农具,铁锅、铁勺等日用品便在千锤百炼中成型。
在丹凤县商镇老街一隅,有一家铁匠铺静静伫立,斑驳的墙壁、陈旧的打铁工具,诉说着往昔岁月。
铁火交织印变迁
今年60岁的贺增良,是商镇社区九组人。1994年,凭借着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对打铁技艺的执着追求,贺增良在商镇老街开启了自己的梦想之旅。当时,传统农具在农业生产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周边村落的农民对各类铁制农具需求旺盛。他看准时机,收拾出自己在商镇社区老街拐角处的一间铺面,购置了风箱、火炉、铁锤等工具,一间简陋却充满希望的铁匠铺就此诞生。
创业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夏日里,炉火灼人,锤声叮咚,贺增良在狭小的铺子里面挥汗如雨,铁砧上烧红的铁块映亮他汗湿的额头和宽阔的胸膛;冬天,寒风猛灌,他满手冻疮仍坚持锻打,落锤之处火星四溅,铁花飞落在地上,将厚实的冰层逐渐消融……
凭借过硬的手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贺增良打造的锄头、镰刀、犁耙等农具以质量上乘、经久耐用著称,逐渐在周边村落打响了名气,本村及邻近村民大多到他店里订购农具,善良的他还免费帮助村民维修农具。
薪火相传续根脉
在贺师铁匠铺,打铁这门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铁匠铺采用传统的师徒制,不仅传授打铁技艺,更注重培养徒弟的品德和敬业精神。每一件铁器都要经过选料、加热、锻打、淬火、打磨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绝不偷工减料。徒弟们从生火、拉风箱开始,一步步学习,在漫长的磨砺中领悟打铁的精髓。
“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谋发展。”贺增良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选料时,他会根据不同的用途挑选合适的钢材,确保铁器的质量和性能。加热时,要求精准掌握火候,让铁块达到最佳的锻造温度。锻打是最关键的环节,需要师父和徒弟默契配合,大锤、小锤错落有致地敲打,赋予铁块形状和力量。淬火则决定了铁器的硬度和韧性,时机和水温的把握全凭经验。
铁匠铺还承载着地方民俗文化。每逢春耕、秋收时节,村民都会来铁匠铺购置或修理农具,这里成了交流农事经验、传递乡村信息的场所。逢年过节,一些老客户还会带着自家的农产品来感谢铁匠师傅,浓浓的乡情在铁火间传递。
千锤百炼守初心
“打铁必须自身硬”,既指工具要比材料更坚硬,更喻示律人先律己。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任何一个职业行当,都是同一个道理。
曾经遍布街巷的铁匠铺随着工业化浪潮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走村串户的铁匠逐渐难觅踪迹,很多同行纷纷转行,另谋出路,但贺师铁匠铺却留住了一批忠实的老客户。
“咱打的不是铁器,是良心,要让乡亲们用得放心。”贺增良把这门手艺里藏着的耐心、专注与巧思,化作一种“工匠精神”的符号,沉淀在民俗文化的肌理中,被人们悄悄记挂着。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胸怀,恰恰是文化传承的核心。
面对市场的变化,铁匠铺也积极做出调整,除了继续打造一些传统农具满足少量农户的需求外,贺增良还会制作一些建筑施工用的铁锹、錾子等工具,以自己的方式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着力量。铁匠铺也逐渐成为了丹凤县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吸引着不少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感受传统打铁技艺的魅力。
炉火熊熊,锤声阵阵,贺增良用匠心把传承与创新化作精粹,藏着风骨与柔韧,在岁月的洗礼中根基永固,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