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民正在编制竹篮
竹编产品种类丰富
秦岭东段南麓的洛南,竹影婆娑间藏着一门传承数百年的手艺——洛南竹编。从过去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竹笆、竹篮,到如今入选非遗名录的文化名片,这门手艺不仅承载着洛南人的生活记忆,更在匠人张新民40年的坚守与创新中焕发新生,让古老技艺走出村庄、走进直播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文化润艺
洛南竹编这项古老手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得益于当地湿润的气候与充沛的雨量,洛南竹类资源丰茂,为竹编技艺的诞生与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根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项手艺迎来鼎盛时期。灵口镇东佛村、上河村等竹园茂密之地,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竹篾翻飞间,满是对这门手艺的热忱。
作为一门“慢工出细活”的技艺,洛南竹编的工艺流程繁复而精细,从选材到成品需历经多道难关。选材要精挑细选,必须选用生长3年以上的优质竹子,竹节要长而均匀,色泽要青翠。破竹更是一门绝活,要求手眼合一,下刀精准,沿着竹子的天然纹理一气呵成。匀篾时要做到厚薄均匀,宽窄一致。最后经过起底、编制、锁口等10多道工序,一件完美的竹编制品才算完成。也正是这份严苛,洛南竹编产品具有艺术性、实用性、观赏性、耐用性,曾热销三秦大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竹编制品渗透进洛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竹编器具。”洛南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张新民回忆道,“从晾晒粮食的竹笆、耕作用的竹耙,到盛放物品的竹篮、吃饭用的竹筷,桩桩件件,都有竹编的影子。”这些看似普通的竹编制品,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手工艺品,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2023年,洛南竹编入选商洛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这片土地上闪亮的文化名片。
匠心守护
8月27日,在秦岭深处的洛南县景村镇,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56岁的张新民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粗糙的双手抚过一根根青竹,眼神专注而虔诚。刀起竹裂,清脆声响中,篾条如流水般倾泻而出。
“竹编是一门苦功,更是一门艺术。”张新民介绍,16岁那年,他开始了竹编学艺路,“那时候手上不知道划了多少道口子,旧伤没好又添新伤。”可艰难从未让他退缩。他先扎根洛南本土,虚心求教多位竹编艺人,把基础技法练得扎实;后来又专程远赴四川等竹艺兴盛之地,交流求学、切磋技艺,将各地竹编的特色技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一步步打磨出独属于自己的匠心。
在长期实践中,张新民发现传统的火烤工艺存在效率低、成品率不高等问题。经过10多年的反复试验和摸索,他成功研发出蒸煮工艺来代替传统的火烤处理方式。“蒸煮的温度和时间都要精准,这样才能在保持竹子韧性的同时,提高竹材的耐用性。”张新民介绍。
此外,他还对生产工具进行了改进,发明了匀篾器等多种辅助工具,在保持手工编织特色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些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竹编工艺的精髓,更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竹编不仅要好用,更要好看。”张新民在保持实用性的同时,不断探索竹编的艺术价值。2023年,他的竹编作品在“艺心杯”全国手工艺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得到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认可,也让洛南竹编的技艺之美被更多人看见。
2021年5月,张新民创办了洛南县秦御指艺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出“合作社+生产+门店”的经营模式。合作社依托当地优质的竹资源,以批量生产常用的竹笼为切入点,逐步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种竹编产品。
合作社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从选材到成品,每道工序都有详细规范。同时,开设实体门店,并通过抖音等平台开展线上销售。目前,合作社已开发出竹笆、竹耙、竹笼、竹筛子、果盘、淘米篮、收纳筐、竹筷、竹篮、竹凳等10多个品类,年销售额有10多万元。
“开始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老手艺搞合作社是瞎折腾。”张新民说,“但我知道,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要想让竹编真正活起来,必须走产业化道路。”
活态传承
最让张新民自豪的是,合作社不仅传承了竹编这项技艺,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农闲时节,合作社要雇佣四五个村民帮忙,按件计酬,每人每天可收入100元左右。苏敏霞已经在合作社工作了3年,她说:“在这里既能学到手艺,又能照顾家庭,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5人,培养学徒10多人。精美的竹编产品不仅在当地畅销,还远销西安、渭南、山西、上海、广东、浙江、四川等地,受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张新民的“传承版图”远不止于此。每晚7时30分,张新民都会准时出现在抖音直播间。他一边演示编竹技法,一边娓娓讲述洛南竹编的文化与故事。“通过直播,不仅卖产品,还让更多人知道这项老手艺的好。”张新民说。
年轻力量的加入,让张新民看到了传承的希望。徒弟何静原本在外地打拼,偶然了解到竹编的发展前景后,毅然回乡拜师。“张师傅不仅教手艺,更教我们如何创新,让传统技艺跟上时代步伐。”何静说。除此之外,张新民还常着竹编工具走进各类非遗展演现场,手起刀落间展示破竹、匀蔑、编织的全过程,让观众直观感受传统技艺的匠心与魅力。
2024年,张新民被评为洛南县“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025年又被评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带头人”。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对竹编技艺40年的坚守与创新。
谈及未来,张新民有着清晰的规划:“要继续创新竹编形式,开发出更多受年轻人喜爱的产品,让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要扩大合作社规模,帮助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记者手记
守护本真 拥抱变化
午后,阳光斜照进洛南县景村镇的秦御指艺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张新民正低头处理着一批新伐的青竹。工作坊里弥漫着竹材特有的清香,地上整齐地码放着粗细不一的篾条,他专注地检查每根竹子的质地,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轻柔地抚过竹节,仿佛在聆听竹子的诉说。这是我初见张新民的模样:没有多余的言语,只专注与竹“对话”,仿佛周遭的一切都成了背景。
我走访过不少非遗项目,也下意识认为传承是一场悲壮而孤独的坚守。但在张新民的合作社,我看到了一种迥然不同的生机。没有沉寂的工坊,没有落寞的叹息,取而代之的是从容有序的日常:有人在角落匀篾,有人在整理成品,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透着面向未来的笃定。
一架手机、一盏补光灯,便构成了一个简易却不失庄重的直播现场。每晚7时30分,这里便成为连接秦岭深处与外部世界的窗口。没有华丽剪辑,没有夸张话术,只有原原本本的技艺呈现——破竹、起篾、编织、锁边……每一个步骤都真实而清晰。
透过这块小小的屏幕,我看到的不仅是一门手艺的传递,更是一种尊严与价值的回归。订单从四面八方而来,但这并非直播带来的全部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让像张新民这样的守艺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坚持被人看见,他们的创造被人珍惜,传统技艺并非时代的遗响,而是能够融入当代生活的活态文化。
暮色渐浓,站在村口回望工坊,灯光下的张新民正精心调试镜头、整理竹料,当晚的直播即将开始。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让古老技艺生出新的根系,伸向更远的土壤。真正的传承,既要低头编竹,也要抬头看路;既要坚守本真,也要拥抱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