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杨 帆 谢晓欣 刘功敏
村民在分拣西红柿
初秋时节,在洛南县,金色的玉米、红色的西红柿、绿色的烤烟都成熟了,为大地披上了彩色的衣裳,让这个季节充满了丰收的浓烈氛围。
玉米带来甜蜜生活
在保安镇庙底村,百亩甜玉米迎来丰收季,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新品种“萃甜618”,凭借皮薄无渣、脆嫩爆浆的独特口感,刚一上市就成了“香饽饽”,短短时间便被抢购一空。
“这玉米嚼着像在嘴里化开,一点‘渣渣’都没有,我得多买些带回去给家人尝尝。”一位刚抢购到玉米的顾客,边剥玉米边笑着说,满脸都是对这份美味的认可。
走进庙底村的甜玉米地里,眼前的景象格外喜人,高高壮壮的玉米秸秆挺立田间,每根秸秆上都挂着饱满的玉米棒。随手剥开一片翠绿的苞叶,一颗颗整齐排列的玉米粒像金色宝石,凑近还能闻到淡淡的清甜气息。
“今年玉米长势特别好,每个棒子都又大又饱满,早在成熟前,就有不少老客户提前来打听上市时间了。”种植户张永民笑着介绍,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到田里采摘,趁着早上凉快,能保证玉米最新鲜,上午9时多就能把刚摘的玉米配送到客户手里,大家都抢着要。
庙底村的甜玉米能有如此好的品质和销量,离不开背后的技术支撑与政策扶持。
早在2024年,庙底村就开始试种甜玉米,洛南县粮食局主动为种植户免费发放优质玉米种子,解决了“种什么”的难题;镇农综站的技术人员则扎根田间,从播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指导农户优化种植技术,尤其在水肥管理上精准把控,既保证了玉米的生长需求,又有效提升了玉米粒的糖分积累,甜玉米的口感和品质稳定性大幅提升。
2024年的试种成功,不仅让庙底村的种植户尝到了甜头,更带动了周边村庄的种植热情。今年,保安镇东湾村也加入甜玉米种植队伍,开启规模化种植模式。据统计,目前,保安镇甜玉米种植户户均增收已超5000元,小小的甜玉米让农户们的生活更甜蜜。
如今,保安镇的甜玉米凭借过硬的品质,在本地及周边市场积累了良好口碑,订单量持续增长。特色甜玉米产业的兴起,不仅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西红柿映红致富路
柿红钱袋鼓,人勤收获丰。时下,古城镇中联村的宁农瓜果产业园内,大棚里的西红柿迎来了采摘高峰期,沉甸甸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绘出了一幅初秋好“丰”景。
走进大棚,温热的气息裹挟着西红柿馥郁的果香迎面袭来,一株株西红柿青翠欲滴,果实圆润饱满、缀满枝头,种植大户胡平动作娴熟地采摘西红柿,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我现在承包了村上的20亩大棚,主要种西红柿,也种些黄瓜、西葫芦,都是自产自销!”胡平一边忙活,一边笑呵呵地介绍,“一天得雇五六个工人来帮着管护,一年能种两茬,效益还不错。”他种的西红柿品质好、品相佳,深受市场欢迎,如今已经稳定销往西安市和河南、山西、湖北等地。
合作社负责人李江洪介绍:“我们合作社有5个人种植了西红柿,今年种植的西红柿果形大、口感好,经济效益也比较好。一共种植了200亩,亩产量在2万斤左右,按照每斤1.2元的价格批发,预计收入可达500万元左右。从育苗、施肥、除草到采摘、分拣,我们都优先聘请周边村民务工,为大家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带动乡亲们一起增收。”
中联村依托宁农瓜果产业园,大力发展横溪小西瓜、西红柿、辣椒等大棚蔬菜种植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助推产业兴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强村、群众共富”的新路径。如今的宁农瓜果产业园,已成为中联村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240个温室大棚连绵成片,占地350余亩,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远远望去,棚膜如银色波浪在田野间涌动,熠熠生辉。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近年来,古城镇始终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和促进村民增收的有力抓手,进一步扩大放心蔬菜种植规模,在“设施农业”和“大棚经济”上持续发力,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实现大棚瓜果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不断突破乡村产业发展“瓶颈”,走出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烤烟成为“黄金叶”
进入“中伏”后,烟叶烘烤如火如荼地开始了。走进柏峪寺镇庙坪村,集中连片的烟田、绿中泛黄待烤的烟叶随处可见。每到上午和下午时分,烟农采烟、装运、叉烟、装炉,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每一道工序。
庙坪村群众种植烤烟已有30余年历史,烤烟是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几年,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此项富民产业,村集体经济联合社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协调农户适宜种植烤烟田块,大力鼓励烟农承包,加大种植烤烟规模,持续增加收入水平,烟田面积逐年递增,去年已达到1010亩,成为“千亩村”之一。
该村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由“董兴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烟农提供优质烟苗和烟叶烘烤设施服务,解决了技术和人力等实际问题。村上定期邀请庙柏烟站工作人员为烟农培训种植各环节中的生产技术,以适应烟草行业的生产要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为了应对今年的干旱特殊年份对烤烟的威胁,确保烟株正常生长,庙坪村不等不靠,积极争取水利部门投资水泵4台、水管500米,设立抗旱取水点2处,协调烟草公司为烟农争取增压泵2台、大容量储水3个,投入送水车1辆,全方位为烟农提供抗旱方便。动员烟农动用一切水利设施和各种措施千方百计进行抗旱保苗,使烟苗茁壮成长。
“尽管今年是干旱年份,但村干部为我们想办法,烟农齐心协力同旱灾作斗争,加上后期的降雨,烤烟虽有减产,但就总体来看每亩收入4000元左右还是有的。”正在烤房忙碌的烟农吴建锋说。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村上多方争取资金,对烟田机耕路进行了硬化处理,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交通需求。同时,对3处烟叶烘烤炉群的烤房进行了翻修、设备更新和维修,并新建烤房5个,能最大限度满足烟农烘烤需求。
此外,在稳定烟田的同时,村上积极实施了粮烟融合的种植政策,争取烟草部门免费为烟农提供大豆种子和种植技术,按照烟粮一定的行距实行套种,村上争取农业部门的种植补贴引导烟农积极套种,做到经济增收和粮食安全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