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毕波波
老人们在阳光庭园社区老年助餐食堂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其乐融融。
8月25日中午,洛南县四皓街道阳光庭园社区老年助餐食堂内弥漫着阵阵饭菜的香气。不锈钢盆中盛满了热气腾腾的炖茄子、豆角和五花肉,十几位老人正在用餐,整个食堂洋溢着烟火气和浓浓暖意。
“每天中午11时、下午5时准时开饭。食堂的饭菜很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而且我一个人住,吃饭问题就这么解决了。”任中华老人满意地说。
作为洛南县最大的移民搬迁小区,阳光庭园社区中有不少老人的子女长期在外务工,“就餐难”成了留守老人日常生活的一大难题。为切实解决老人“吃饭难、吃饭愁”的问题,洛南县总工会结合驻村帮扶实际,与县民政局共同推动建成了这一暖心民生项目——阳光庭园社区老年助餐食堂。
“我们采取‘包扶单位帮一点、政府部门补一点、集体经济添一点、社会组织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努力探索符合实际、可持续的助餐模式,让老人吃得放心、舒心、暖心。”洛南县总工会驻阳光庭园社区第一书记刘永明介绍,社区依托村集体闲置房屋和场地资源,改建为老年助餐食堂,专门面向社区内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和特困人员,有效解决了他们的日常用餐问题。
“食堂每周会提前制定菜谱,既注重营养均衡,也充分考虑老年人牙口和消化等实际情况,为的就是让老人们在食堂吃得舒心,子女们在外工作更加放心。”阳光庭园社区老年助餐食堂负责人黄新新说。
自今年4月运营以来,为办好老年助餐食堂,阳光庭园社区专门聘请了厨师,设置餐厅3间,可同时容纳70多人就餐。食堂每日供应午餐和晚餐,每人每天收费10元。食材统一由社区工作人员当日采购、当日使用,确保老年人吃得饱、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同时,社区“两委”每月将收支情况在公示栏进行公示,努力把老年助餐食堂打造成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示范效应突出的社区助餐服务示范点。
“每顿饭我们都讲究低盐低脂、软烂易嚼,便于老年人消化。每餐采取报餐制,基本不存在剩餐现象。对于不吃辣椒、香菜等有特殊就餐需求的老人,我们会及时调整,确保大家吃得满意。”阳光庭园社区老年助餐食堂厨师王建峰一边切菜一边介绍。
“在这儿吃饭,饭菜有人做,安全又卫生,最重要的是能和老朋友聊聊天、解解闷。”孙金生老人高兴地说。
小饭碗,大民生。阳光庭园社区老年助餐食堂以一餐餐热饭、一张张笑脸,不仅温暖了老人的胃,更暖了他们的心,稳稳托起了老人们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