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龙 黄朝梅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红中
村民在采摘五味子
初秋的洛南县保安镇黑潭村,群山叠翠,万木葱茏。8月18日,走进村里的五味子种植基地,一派丰收景象扑面而来:翠绿的藤蔓沿着挺拔的水泥桩攀缘而上,串串青红相间的五味子果实如宝石般点缀其间,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在山间勾勒出一道独特风景。
这样的丰收图景,离不开黑潭村发展思路的转变。
近年来,黑潭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扣“联农带农、集体增收、农民增富”的中心任务,以“四抓四增”为载体,全力推动农村居民收入与集体经济收入“双提升”,让乡村振兴的活力在田间地头持续涌动。
山坡地变身“聚宝盆”
虽已立秋,但是黑潭村的热浪却丝毫未减。密不透风的五味子藤蔓间,村民张喜盈才站了片刻,额头便沁满了汗珠。多年来,每日进地察看五味子长势,早已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搞农业就得操碎心,哪块地旱了要浇水,哪片苗弱了该施肥,都得像照看娃娃似的,半点马虎不得。”他一边擦汗一边说。
张喜盈是洛南县寺耳镇东庄村人,骨子里带着庄稼人的实在。早年为了谋生,他在矿业公司干了20多年,用勤劳和汗水积累了财富。
日子宽裕了,可看着身边乡亲还在为生计犯愁,他心里总不是滋味。2019年,张喜盈到黑潭村考察,让他眼前一亮,村后的那片山坡地坡度平缓、连片开阔,正是发展种植业的好地方。于是经过和村上多次商谈后,在当年10月,他果断承包下大面积的后岭山坡地,打定主意种植五味子。
从零开始搞种植,张喜盈没少下功夫。他专程跑到东北学种植管理,报名参加农业种植技术培训,还买回一摞摞书籍在家啃。从矿业行家变成农业“生手”,再到摸透五味子田间管理的门道,这条路上他摔过跟头、受过挫折,却从没打过退堂鼓。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生命线”,黑潭村也深谙“无产业不振兴”的道理,始终锚定本地自然禀赋,把产业基地建设当成增收致富的头等大事。
“我们村空气良好、光照充足、土层深厚、透水性强,加上土地整理后规整的地形,真是发展种植的天然宝地。”黑潭村党支部书记屈珮贞说,村里与商洛洛南芸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投资2000多万元,不仅种了1000亩五味子、230亩连翘,还建起了集五味子种植、收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产业示范基地,如今已是商洛北部最大的北五味子集中种植基地。
不过,张喜盈的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为了改良山坡地土壤,他又是动用机械松土,又是跑到内蒙古、青海等地购买有机肥。可没承想,买回来的竟是纯羊粪肥,刚种下的五味子苗大多数被“烧”死了,直接损失100多万元。
“一下子损失这么大,当时确实心灰意冷。”张喜盈坦言,“但转念一想,搞农业哪有不摸索的?跌一跤爬起来,干劲反而更足了。”
吃过亏的张喜盈更明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性。随着五味子基地建设逐步完善,他同步建成节水滴灌工程,既省了人力,又提了效率,彻底解决了灌溉难题。2023年,五味子首次挂果,一串串红玛瑙似的果实挂满枝头,张喜盈望着这丰收的景象,心里比蜜还甜。
2024年,基地年产量达30万公斤以上,年产值2400万元以上,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50万元以上。这片曾经的山坡地,不仅重新焕发生机,更给黑潭村的未来铺就了一条坚实的致富路。
多元增收铺就致富路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黑潭村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在产业链上稳稳“扎根”,一个都“不掉队”。
“我们家流转了10亩左右的土地,一亩能拿235元,这土地流转的租金,就像给家里添了笔固定收入,不用自己操心耕种,到时候钱就打过来了,省心又踏实。”黑潭村二组村民潘安民说。
“除了这些,我们每年还有入股分红。村集体经济挣得多,我们口袋里就鼓得快,所以大家都尽心尽力照护基地,这可是咱自己的‘钱袋子’啊!”三组村民屈静的话里满是干劲。
这份干劲在村里的老人们身上同样鲜明。今年70多岁的黑潭村四组村民吴凤琴,常年在基地务工,一年能挣2万多元。
“吴凤琴是我帮扶的监测户,身子骨还算硬朗,但毕竟年纪大了,我们总担心她累着,劝她在家歇着,可她偏要主动来。”屈珮贞回忆道,“她还特意让儿子过来传话,说自己身体还能行,就想多干点活儿。”
这份“舍不得歇”的劲头,在村民中很常见。“我们这儿是干一天算一天工钱,每月干满一定天数,还能拿300块钱的全勤奖,大家都精打细算过日子,舍不得歇一天。”屈珮贞说。
眼下,正值五味子采收旺季,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72岁的黑潭村四组村民李淑婷在基地里采摘五味子,她边忙活边说:“我这岁数,在外面不好打工,在这儿务工主要负责除草、采摘等工作,活儿不重,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心里踏实。”
小小五味子,串起了共富金链条。产业兴勃不仅充盈了种植户的“钱袋子”,更拓宽了村民的就业路。
“我们采取‘基地+公司+支部+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增收等方式,实现联农带农、农民增富。2024年,219户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138户通过入股分红年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10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屈珮贞介绍。
为了让产业链更稳、收益更实,黑潭村将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了“党支部+产业党小组+党员先锋岗”三级管理体系,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能。3名党员扎根产业链,6名企业技术骨干、5名管理人员被吸纳进村产业党小组,还培养出22名五味子种植能手、15户种植大户,实现户均年增收10万元以上。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仅保障了产业政策的落地见效,更提振了村民发展的信心,推动形成以产业振兴为龙头,产业富民、联农增收的乡村全面振兴多元发展新格局。
这个曾经藏在深闺的“山珍”五味子,如今成了村民手中的“致富密码”,正一步步串起乡村振兴的美好新图景。
农旅融合延伸链条
在屈珮贞的带领下,黑潭村党支部立足资源禀赋,以党建为引领激活发展动能,2024年投资350万元,建成冷库2个、烘烤车间4个,改造提升产业园道路1500米,加速产业从“初级种植”向“精深加工”转型。
黑潭村紧扣“医养药食同根 中医茶饮同源”思路,完善文化展厅、党建活动室等配套设施,全面建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康养、采摘体验、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综合产业示范园区,与灵龟负书、墨染黑潭等景点深度联动,年吸引游客8000人次以上,推动产业从“卖产品”向“卖风景”的转型成效愈发显著。
产业兴则百姓富。随着园区人气渐旺,周边20多户群众顺势开办农家乐、民宿,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种植能手和种植大户在政策扶持下快速成长,实现年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从土地到车间,从田间到景区,黑潭村让农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真正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这一实践印证了乡村振兴的关键:既要立足资源禀赋做强特色产业,更要通过机制创新让农民深度参与、广泛受益。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富民为目标,才能真正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画卷。
站在新起点,黑潭村将继续以党建为笔、以生态为墨,持续做优“土特产”文章。“我们将整合优势资源,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结合乡村旅游推出采摘体验活动,让‘五味子’成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推动产业持续扩规模、强品牌、深加工、促融合,让更多群众端稳‘产业碗’、走上‘致富路’。”屈珮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