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 帆 记者 杨 鑫
金秋伊始,清晨薄雾如轻纱笼罩田野,洛南县三要镇北司村一片片温室大棚却已早早苏醒。钢架在晨光里闪烁如银练,棚内累累圆润饱满的瓜果在翠叶掩映下静卧。金纹香瓜、网纹哈密瓜、宝石般的圣女果,色彩斑斓,宛如大地精心铺陈的丰收画卷,只待采撷。
北司村瓜果产业发展传统悠久,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村里便有农户开始种植西瓜,到如今,北司村瓜果产业已非昔日零星点缀,形成了蔚为壮观的350多亩连片种植区,品种丰富,26座现代化温室大棚在秋日晴空下铺展。这些大棚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壳,更是科技赋能的载体。精准的环境控制,有效抵御了早秋微寒,确保了一年四季,尤其是金秋时节,香瓜、哈密瓜、圣女果等优质瓜果的稳定产出与畅销,“北司瓜果”的金字招牌愈发响亮。
这沉甸甸的果实,不仅点亮了种植户的希望,更成为周边群众家门口的增收驿站。
王会芳是众多受益者之一。农闲时,她就来到大棚,“摘瓜、理藤,手上活计不耽误,心里踏实。”她边麻利地分拣着刚摘下的香瓜边说,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我平时在这一天能挣100多块钱,一年算下来,稳稳增收近4000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家人。”这份灵活的工作,让她的家庭经济宽裕了不少。
北司村党支部书记丁锁子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身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带头成立合作社。站在自己的7个香瓜大棚前,他指着棚内个头均匀、色泽诱人的香瓜,笑容里满是踏实。他介绍,村里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这片大棚进行管理,种植技术成熟,只要肯干,每个棚一年稳稳当当净赚1万多元。
“旁边还有2棚哈密瓜、1棚圣女果,再往那边是合作社里其他种植户包的大棚,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了种植户的增收。”丁锁子指着大棚说,“以前到天冷的时候,瓜果什么的就过了季节,如今我们村冬季还有草莓。”从受季节限制到如今的转变,正是北司村传统农业向高效设施农业迈进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三要镇立足镇情实际,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个原则”,明确“三无标准”,严把“四个关口”,发展放心果,探索形成了三要镇放心果产业发展“1234”工作思路,持续做优做精“三要放心果”品牌,不断健全和完善放心果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先后投资1800万元,建成了永坪村葡萄庄园、龙山村蓝莓产业园、北司村“西瓜第一村”、罗村放心果产业园,带动全镇780户1650名群众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了增加群众收入和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的双增目标,为把三要镇打造成蔬菜四季常绿、瓜果四季飘香的洛南东部精品农业示范镇增添了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