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朝真空玻璃项目
卫洛乳业绿色循环产业示范园乳制品加工项目
卫洛乳业绿色循环产业示范园智慧牧场项目
宁洛小学项目
桃悠谷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本报记者 南玺 见习记者 刘佳乐
8月的秦岭腹地,绿意盎然,溪水淙淙。走进洛南县古城镇核桃王片区,草店村的景象令人恍若误入江南——青瓦白墙映着百年古树的虬枝,彩绘将秦岭花鸟绘满农家院墙,“桃悠谷”民宿区的竹篱笆上爬满鲜花,游客纷纷举起相机定格这份“北方山水里的南方诗意”。谁能想到,这座如今游客络绎不绝的村落,曾因深居秦岭腹地,守着绿水青山却难寻发展出路。
2023年,南京市江宁区带着3000多万元帮扶资金与江南园林的造景巧思,在草店村建起集度假休闲、生态康养、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如今漫步村中,既能在古树下品一杯秦岭云雾茶,也能在民宿庭院里听溪水叮咚,更能在文化展馆里看洛南非遗与江宁技艺的创意碰撞。这幅“写意秦岭的南方画卷”,正是宁洛协作34年深厚情谊的生动缩影。
自1991年江宁与洛南开展对口协作以来,千里相隔的两地便以“宁洛一家亲”为纽带,在山间田埂、厂房校园间播撒希望。从“南稻北种”打破地域种植局限,到“南苗北育”带来优质作物品种;从宁洛产业园拔地而起,到宁洛小学、柳林小学传出琅琅书声,秦淮河畔的帮扶力量如同涓涓细流,在秦岭腹地汇聚成乡村振兴的江河。近年来,两地党委、政府更是牢记使命,以“企业+资源”“市场+产品”“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的产业链接新模式,推动协作从“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脱贫,向“带动县域整体发展”的乡村振兴升级,探索出“苏陕协作+”的洛南样板。宁洛协作经验在《中国乡村振兴杂志》刊发,2024年联络组被评为陕西省苏陕协作工作突出贡献集体。
科技赋能:“输血”到“造血”的蝶变
8月20日,洛南县寺耳镇伍仙村田间地头一派收获的热闹景象,翠绿的藤蔓顺着田垄铺展开来,点缀着几朵嫩黄的小花,圆润饱满的贝贝南瓜裹着层薄薄的白霜,在叶隙间悄悄探出头。村民挎着竹篮,弯腰在藤蔓间灵巧穿梭,指尖捏住瓜蒂轻轻一旋,带着泥土气息的南瓜便稳稳落进篮中,竹篮很快沉甸甸起来,不一会儿,田埂边就摞起了一座座金黄的“南瓜小山”。
这动人的丰收图景,源于苏陕协作的精准“滴灌”。2024年3月,在苏陕协作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伍仙村与陕西仓颉两域农业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公司免费发放贝贝南瓜种苗,选派技术人员从播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进行全程指导,村民只需出地出工,收获后由企业统一收购。一年时间,曾经闲置的坡地成了“金疙瘩”,不仅让6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让村民学会了科学种植的新本领。
“以前种玉米靠天收,现在知道啥时候浇水、啥时候疏果,连有机肥都能用秸秆自己做。”村党支部书记熊铁民捧着圆润饱满的南瓜,眼里满是底气。
同样因“南种北移”焕发生机的,还有洛南县古城镇的横溪小西瓜。2020年,江宁区对口帮扶洛南县联络组带着南京绿桥瓜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宏山来到中联村,这片土层深厚、光照充足的土地,让他当即决定在这里建立优质瓜果种植示范基地。“刚开始,村民都犯嘀咕,南方的瓜种到咱北方,能结瓜吗?”中联村村民邓玄俊回忆,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江宁的农业专家住进村里,手把手教村民进行大棚吊蔓、人工授粉、嫁接育苗,还带着村民用食用菌废料、玉米秸秆制作有机肥,有效破解了连茬种植的难题。
如今,基地已扩展到1000多亩,除了小西瓜,还引进小白黄瓜、五色圣女果、羊角蜜瓜等“明星作物”,建成集种植、采摘、销售于一体的宁农瓜果蔬菜产业示范园,年产值超2000万元,带动20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以前外出打工,一年才能回一次家,现在每天能给孙子做晚饭,钱包也鼓了,这日子比蜜甜。”邓玄俊说。
近年来,洛南县立足核桃、豆制品、食用菌、中医药等特色资源,借苏陕协作平台搭建“联络组+商会+招商服务中心”三位一体招商网络,形成“引进一个龙头、带动一个链条、培育一个集群”的产业生态。从贝贝南瓜到横溪西瓜,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产业园,宁洛协作让洛南农业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实现了从“送种苗”到“传技术”、从“帮销售”到“建产业”的“造血”蝶变。
产业振兴:特色集群链式重构
走进洛南县宁洛产业示范园的卫岗乳业绿色生态循环奶牛产业示范园二期现场,高端精密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已全部安装到位。这座总投资3.35亿元的项目,一期工程已于去年12月建设完成。
“我们采用‘养殖基地+智慧工厂+生态观光’模式,不仅能生产高品质乳制品,还联合周边村镇种植牧草2000多亩,配套了休闲体验区。”园区负责人介绍,现在洛南人不仅能在家门口就喝上新鲜优质的牛奶,还吸纳了20多名当地村民在园区就业,周边农户也能通过种植牧草获得稳定收入。
洛南工业基础薄弱,如何让产业发展“弯道超车”?江宁区给出的答案是: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瞄准大项目、大企业,推动产业链梯度转移。除了卫岗乳业,总投资3.8亿元的江苏煌朝年产100万平方米真空玻璃项目也在加速推进,正式投产。该项目采用“甲方建设—乙方承租”的创新模式,预计投产后年产值达8.3亿元,年缴税收6800多万元,还能新增30多个就业岗位。“以前洛南没什么工业企业,年轻人想找份技术活都得去外地,现在家门口就有大企业,我们也能学技术、拿高薪了。”正在项目工地实习的洛南青年小周激动地说。
乡村振兴,是黄土地上绵延的梦想。红火日子,是千家万户共同的希望。在洛南县岭南生物产业园,一车车贴着企业标签的优质食用菌菌棒被装上车,随后漂洋过海运往东南亚、欧美等地。“我们企业是苏陕协作项目,主要生产香菇、天麻等食用菌菌棒、菌种,年生产菌棒2000万棒,年产值1亿元,实现利润1000万元。能有这么好的效益,多亏苏陕协作给我们提供的4000万元帮扶资金,还在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给予我们大力支持。”企业负责人张江说。
产业发展既要“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也要“铺天盖地”的乡村振兴实践。按照“四方双结对、共建示范村”部署,江宁区联络组组员与草店村党支部书记“一对一”结对,精准解决村子发展难题。
如今的草店村,不仅有诗情画意的民宿区,还建起了文化广场、停车场、旅游厕所,村口的泥泞路变成了柏油路,闲置的旧校舍改成了非遗展示馆。“以前村里连个像样的路灯都没有,现在晚上出来散步,路灯亮堂堂的,游客也多了,村上经营小卖铺的、小吃店的生意都好了不少。”村党支部书记罗根朝笑着说。
立足洛南的核桃、硅石、畜牧养殖等资源,江宁区还积极牵线搭桥,引进江苏维维集团建设核桃深加工项目,将洛南核桃从“带壳卖”变成核桃乳、核桃粉、核桃油等深加工产品,在延长产业链的同时,让“洛南核桃”这一品牌焕发新活力。
从单个项目帮扶到产业链协同,从工业空白到项目集群,宁洛协作让洛南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弯道超车”,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劳务消费:构建美好生活基石
“江宁企业包吃包住,每月工资5000多元,比在本地打工强不少。”刚从南京务工回来的洛南县四皓街道村民张洛锋满意地说,政府不仅“点对点”送大家到南京,还安排专人跟踪服务,有效解决了住宿、子女入学等难题。
近年来,宁洛两地着力搭建劳务协作桥梁,在洛南建立“洛南—江宁”劳务协作工作站和零工市场,常态化摸排劳动力资源与东部岗位信息。洛南县还与江宁区20多家企业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开辟“点对点”就业通道,累计开展线下线上招聘活动117场次,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人岗精准匹配”。截至目前,已有28427人次通过苏陕劳务协作平台实现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占比在30%以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推动劳务输出的同时,两地还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通过组建苏陕劳务协作工作专班、挂牌“洛南县苏陕协作劳务输出基地”,培育出“洛南草编工”“洛南豆艺匠人”等特色劳务品牌。
“我们根据江宁企业的需求,开展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等培训,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再上岗。”洛南县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仅2024年“金秋招聘月”期间,就有60多家江宁企业来洛南揽才,现场达成就业意向200多人。
“走出大山看长江”是许多洛南群众的心愿,而江宁区搭建的“务工金桥”,让这个心愿成了现实。每年,江宁区都会在洛南举办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上万个,还组织务工人员家属赴江宁探亲,让在外务工者更安心。“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围绕‘稳就业保就业’目标,用好苏陕劳务协作平台,拓宽就业渠道,让更多群众通过务工增收。”洛南县人社局局长杨民表示。
劳务协作让洛南人走出去,消费协作则让洛南特产走出去。“洛南核桃果大壳薄、仁饱油香,在南京很受欢迎!”在华东地区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众彩农副物流中心,洛南消费帮扶专馆的工作人员正忙着补货。货架上,洛南核桃、豆腐干等“洛味缘”系列产品琳琅满目,这些来自秦岭深处的特产,正通过宁洛协作的桥梁,走进江苏千家万户。
作为全国十大核桃基地县之一,洛南核桃种植历史超2000年,但长期面临“优质难优价”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江宁区与洛南县携手,从供应链建设、品牌打造、渠道拓展三管齐下:组织专业团队为农产品“梳妆打扮”,帮助百年王家豆腐干改进包装设计,打造“洛味缘”区域公用品牌;在南京农业嘉年华、苏陕美食节等活动上为洛南农特产品“站台”,让更多江苏消费者了解秦岭特产;通过江宁区供销渠道,将洛南农产品接入“饿了么”“美团优选”等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2021年以来,宁洛协作累计帮助销售洛南农特产品达4.1亿元,其中核桃及其深加工产品占比超60%。“以前我家的核桃只能卖七八块钱一斤,现在通过‘洛味缘’品牌包装,能卖到二三十块钱一斤,收入翻了近两倍。”洛南县景村镇核桃种植户刘建国说,消费帮扶不仅让他的钱包鼓了,更让他看到了家乡特产的潜力。
民生福祉:协作成果惠及万家
“以前孩子上学要绕远路,每天接送很不方便,现在宁洛小学就在家门口,学校修得比城里学校还好!”洛南县阳光庭园小区居民杨军梅看着孩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满脸欣慰。
宁洛小学(又称洛南县第五小学)位于城关街道王塬村,占地面积42.5亩,苏陕协作支持3500万元,于2021年8月投入使用,设置36个教学班,可容纳1800名学生。走进校园,图书室、实验室、音乐教室一应俱全,操场上的塑胶跑道和篮球架透着朝气。“建校时江宁区投入了大量资金,不仅改善了硬件设施,还帮我们提升教学水平。”宁洛小学校长张栋良介绍,2022年以来,江宁区先后选派8名优秀教师来校支教,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同时学校有32名教师赴江宁区跟岗学习。2023年4月,宁洛小学还与南京市齐武路小学结成“姊妹校”,10名骨干教师赴南京跟岗学习,带回了“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
“今年一共有157名毕业生,是宁洛小学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批学生既是苏陕协作的见证者,更是直接的受益者。看到他们能带着自信和开阔的视野走向未来,这就是我们办学最大的成就,也是对所有帮扶力量最好的回报。”张栋良说。
除了宁洛小学,江宁区还通过“蓝鲸之爱”西部支教联盟、水杉支教夏令营、南京新书院悠谷学校等平台,组织师生分批赴洛南开展送教活动,为1000多名教师举办专家讲座,200多名两地中小学生共上“研学课”——江宁的孩子走进洛南非遗工坊学剪纸,洛南的孩子走进江宁科技馆感受科技魅力,文化的交融让两地情谊愈发深厚。
教育帮扶只是宁洛民生协作的一个缩影。34年来,江宁区持续投入资金,帮助洛南改善基础设施:改扩建宁洛友谊桥,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新建100个村(社区)标准化卫生室,配备远程会诊系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医生;支持建设的宁洛中学、柳林小学等学校,新增学位4000多个,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在医疗领域,江宁区的帮扶更是暖到了群众心坎里。通过帮助洛南县医院建成了远程会诊系统,江宁的专家可以通过屏幕为洛南患者诊断病情,避免了患者长途奔波;每年选派10多名医生来洛南坐诊、带教,手把手培养当地医疗人才;协调200万元购置4套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让山区群众就近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文化是连接两地的精神纽带。在洛南县保安镇非遗一条街,“金陵金箔・最忆江宁”体验店成了游客打卡的地方:金箔镶嵌的仓颉造字马克杯、融合洛南窗花剪纸工艺的手拿镜、印着秦淮河与秦岭图案的丝巾……每一件产品都将江宁技艺与洛南文化巧妙结合。“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让两地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体验店负责人说。而“中山博爱・乡村振兴交流服务基地”的建立,更让两地在文旅融合、青少年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去年就有500多名江宁游客走进洛南,感受秦岭风光与非遗文化。
从1991年的初步援助到如今的全方位协作,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宁洛协作走过了34年不平凡的历程。近年来,共实施协作项目166个,草店村从偏僻山村变成“七彩村居”,横溪西瓜从南京特产变成洛南“致富果”,卫岗乳业、煌朝玻璃等项目为洛南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洛南,无论是书声琅琅的校园,还是机器轰鸣的产业园,无论是瓜果飘香的大棚,还是焕然一新的村落,都留下了宁洛协作的印记,流淌着两地人民的拳拳深情。
“尽江宁所能,补洛南所需。”洛南县委常委、副县长、江宁区对口帮扶洛南县联络组组长郑光的话,道出了宁洛协作的初心。
如今,漫步洛南城乡,看秦岭深处瓜果飘香、游客如织,听产业园里机器轰鸣、校园中书声琅琅,这份跨越千里的“山海情”,早已融入两地群众的内心深处。
“苏陕一家亲,携手赴振兴”。站在新的时代起点,宁洛两地将始终牢记党中央关于东西部协作的殷殷嘱托,绵延兄弟情谊、赓续奋斗情怀,以真心实意的付出、真金白银的投入、真抓实干的作风,共同奏响新时代宁洛协作的悠扬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