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夏泽梅 李立彬
反季香菇喜获丰收
近日,镇安县大坪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的反季香菇迎来采摘旺季,每日有超5000公斤新鲜香菇从这里销往各地市场。这些错峰上市的“稀罕物”,不仅成了市场宠儿,更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走进大坪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香菇大棚,朵朵肥厚的香菇撑开深褐色伞盖,长势喜人。村民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分拣、装筐,一派繁忙景象。
“我承包了10个大棚,种了5万袋香菇,最近正集中采菇。每天5个人能采1000多公斤,鲜菇市场价8元多一公斤,一天就能卖8000多元钱。”大坪镇庙沟村香菇种植大户汤正余笑着算起经济账。家住园区附近的他,每年承包大棚种菇,每袋菌棒成本4元,可产菇1公斤左右,年净收入约10万元。
香菇产业的红火,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灵活就业的机会。脱贫户田桂芝说:“我大儿子是残疾娃,家里离不开人。这跟前建了大棚,我有空就来摘香菇,9块钱一小时,一天能挣一百多元,既能贴补家用,又能照顾娃。”像田桂芝这样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的村民不在少数,香菇产业已成为他们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
据了解,大坪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占地180亩,建有214个现代化农业大棚,分为新品种试验区、示范种植区、农光互补区3个部分。今年的反季香菇种植在示范种植区,共90个大棚、50多万棒。园区还配套了冷库、烘干机、包装车间等设施,菇农可将当日未售完的香菇进行冷冻储藏或烘干包装,有效保障收益。
今年上半年,罕见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面对不利气候,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大坪镇迅速行动,对园区大棚及喷灌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引进高产优质高新菌种,推广先进定向出菇技术,实现了对香菇生长周期和品质的精准调控。
“上半年天气干旱、高温频发,我们实施大棚改造提升工程,加盖双层遮阳网和喷淋设施,有效抵御高温侵袭。同时,打造反季节生产区,推广新品种,提升种植技术,稳定住了香菇品质,上市的香菇市场反响很好。”大坪镇镇长刘声忠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强食用菌特色园区建设,让生态资源切实转化为富民资本。
凭借过硬品质和“反季”优势,大坪镇香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反季节生产不仅避开传统上市高峰、填补市场空白,更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如今,园区的反季香菇正源源不断运往各地,这些在科技呵护下逆势生长的“金疙瘩”,既丰富了市民“菜篮子”,更鼓起了菇农“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