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谢晓欣
5月16日,走进洛南县古城镇姜村的千亩药粮套种基地,丹参嫩苗在黑色地膜间探出紫红茎叶。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群众正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乡村振兴的致富梦。
“早上送孙子上学后就来上工,除草施肥这些活计不算累,一天能挣80块钱,月底现钱装进口袋最踏实。”正在丹参地里劳作的村民赵新娥笑得合不拢嘴。依托秦农果蔬专业合作社搭建的“土地入股+务工就业”平台,像赵新娥这样既能顾家又能挣钱的村民不在少数。
近年来,古城镇严守耕地红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探索药粮套种模式,实现一地双收,让药材变“药财”,为村民开出一张致富良方。据了解,创新实施的药粮套种模式,让每亩土地焕发双重效益——丹参、桔梗等道地中药材与大豆等粮食作物科学套种,不仅在垄间奏响一地双收的丰收曲,还在土里写下了生态经济的双赢账。
“药粮套种模式改善了土壤肥力,让板结地块重获生机,绿色防控技术和套种减少了单一作物连作引发的病虫害风险,使农药使用频率和用量大幅降低,这些改变从源头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丹参种植户张小龙介绍,“今年因雨水少,预计丹参亩产在1500公斤左右,我们共种了400多亩丹参,用工高峰期每日结算工资超万元,村民月均增收2500多元。同时,中药材市场前景广阔,合作社目前与当地药企签订长期合同,产品不愁销路。”
“从整地覆膜到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有专家手把手教,咱们这庄稼人也成了‘土专家’。”正在除草的村民何康兰自豪地说,在县技术团队和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指导下,昔日的“望天田”变成“科技田”。
药粮套种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有效地破解了粮食与药材“争地”的难题,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又发展了特色产业,实现了耕一块地赚两份钱,为群众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变现、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