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巩琳璐 党率航 谢 非
在北斗村食用菌基地,工人忙着采收香菇。
巴旦木果实
北斗村党支部书记张惠芹(右)在查看巴旦木的长势
五月的秦岭腹地,满目青翠。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驶入洛南县保安镇北斗村,只见原生态庭院式民宿点缀在山林间,食用菌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巴旦木新苗随风摇曳,三三两两的游客正背着相机漫步在溪乐谷的栈道上。这个藏在深闺的小山村,正凭借着“菌菇筑基、林果添彩、民宿点睛”的产业组合拳,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菌菇撑起“致富伞”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发展
“嘿,今年这香菇长势真好!”5月18日清晨,村民李小军掀开大棚的帘子,望着菌棒上密密麻麻的香菇,眼角笑出了褶子。作为村里食用菌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至今记得2018年第一次跟着合作社种香菇的情景:“那时候啥都不懂,经过这几年学习、摸索,现在一天卖得好的话,仅香菇就能卖2万多元。”
今年45岁的张惠芹是北斗村党支部书记,说起食用菌产业如数家珍:“我们村从2021年开始发展食用菌,在此之前,我们村只有几十户散种,产量低、销路窄。这几年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建起了70个高标准大棚,还引进了羊肚菌、香菇等多个品种。”她翻开账本,2023年全村食用菌年产值达150万元,带动120户农户年均增收1.8万元。
在食用菌产业园香菇大棚里,技术员谢玉玺忙碌地穿梭在菌棒之间,他一边仔细察看香菇的生长情况,一边耐心地指导村民,教导村民如何检查菌棒的含水量。他用手轻轻捏了一下菌棒的一端,解释道:“菌棒的含水量很关键,一般要保持55%到60%左右。如果太干,香菇生长就会缺水;如果太湿,又容易滋生细菌。你们可以通过观察菌棒的颜色和重量来判断,颜色发白、重量变轻就说明水分不足,需要及时喷水补充水分。现在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香菇产量也越来越好,一年能产鲜菇15万袋。”
谢玉玺介绍,产业园还配套建设了烘干房和冷藏库,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运营。
李小军补充道:“我们的香菇销路基本上是不愁的,香菇采摘下来后进行大中小菇分类,大菇发往西安,小菇发往四川等地,还有些我们制作成干香菇通过电商销往全国,村民们都说,这小小菌菇真是‘致富伞’。”
巴旦木结出“希望果”从试水引种到生态经济
从食用菌合作社出来,沿着蒿坪河岸往南走,20亩巴旦木基地映入眼帘。枝头的果实已有拇指大小,长着细茸毛的绿色果实在叶间若隐若现。“这是我们2023年新引进的薄壳巴旦木品种,今年已有半数挂果,预计亩产能达到100斤。”张惠芹蹲下身子,扒开草丛察看土壤墒情,“别看现在不起眼,三年后进入盛果期,按当前市场价每斤10元算,亩产净赚6万元。”当初村民眼中的“冒险项目”,如今成为生态经济样板——既固土保水,又孕育着致富希望。
说起巴旦木产业,北斗村副主任李永莉打开了话匣子。“一开始我们都不敢种,担心北方气候不适应。后来,我们带着几个党员先试种,还请来北京的专家做技术指导。你看这苗子,长得多壮实!”她随手摘下一片叶子继续说,“专家说巴旦木耐旱耐贫瘠,既能固土保水,又能增收致富,简直是‘生态经济双赢树’。”
为了降低种植风险,村里先流转了20亩土地进行试种,张惠芹带领村民从考察项目到栽种、育苗、施肥全过程参与种植,如今已是村里的巴旦木“土专家”,“我每天都来地里转,记生长日志、测土壤肥力。今年秋天如果收成好,我们打算再扩种些!”她说。
站在田埂上,张惠芹望着连片的巴旦木林,眼里满是期待:“全县跟我们村一起种巴旦木的还有三个村,但目前我们村的巴旦木挂果最多、长势最好,如果今年秋季能大丰收的话,我们还要带动村民一起种。让荒坡变成‘花果山’。”
民宿激活沉睡资源从空心村落到旅游好去处
午后的溪乐谷,流水潺潺,鸟鸣啾啾。在露营地帐篷里,游客张女士正和朋友品茶聊天,欣赏着远处的田园风光。“我是在抖音上看到这里的,特意和朋友们从西安开车过来,没想到山里还有这么有格调的地方。”她指着庭院里的石磨和竹编装饰,“这种‘原生态+文艺范’的设计,特别对年轻人的胃口。”
这些民宿全是由闲置农房改造的,曾是村民家的老宅。“房子空了十几年,村民们咋都没想到还能变成‘金窝窝’。”溪乐谷民宿运营负责人王江平感慨地说,村民们将房子出租,还在民宿里务工赚钱,每月增收2000多元。
“现在村里人气旺了,我们在民宿周围摆摊卖特产和山货,一天能挣百八十块。”村民胡江河告诉记者。
溪乐谷民宿的成功,源于北斗村对“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张惠芹介绍,村里流转了28座闲置农房,按照“一院一主题、一房一文化”的理念进行改造,配套建设了水系景观、观景栈道和百草园。
“我们保留了老房子的木梁、青砖,又在室内增加了智能家居等现代设施,2020年一开业就成了‘网红’,每年带动周边4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6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王江平说。
围绕做强“菌菜果药”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三产融合,北斗村采取“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亲农·溪乐谷”民宿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集体经济+企业+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16户群众通过房屋流转每年可获得租金1.1万元,20多名群众通过在民宿务工每人每月可获得薪金2000多元,同时带动周边群众自主发展小餐饮、小商店、小民宿、小摊贩等三产服务实体30多个,通过销售橡子凉粉、洋芋糍粑、手工挂面、土蜂蜜、草编等本地农特产品,实现40多户群众年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随着观景栈道、百草园等配套设施落地,“沉睡资源”正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生态红利。
离开北斗村时,夜幕初垂。民宿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散落山间的星星。溪乐谷的流水声中,隐约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这个秦岭深处的小山村,正以产业为笔、生态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而那些忙碌在大棚里、穿梭在民宿间、耕耘在田垄上的身影,正是这幅画卷中最动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