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腹地,洛水之滨。在洛南县,一股醇厚绵长的豆香,早已不仅弥漫于寻常巷陌的灶台间,更升腾在现代化厂房的流水线上,融汇成一首传统与现代交织、传承与创新共鸣的产业协奏曲。
在这里,一颗颗豆子,正经历着一场从古老食材到富民产业、从地方风味到标准化商品的深刻蜕变,讲述着一个个关于“点豆成金”的鲜活故事。
依托省级非遗“洛源豆腐制作技艺”,洛南县豆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当地扎根3年。自2017年“洛南豆腐”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并成功进入国宴菜单后,这块承载着地域文化与匠心的金字招牌愈发熠熠生辉。
11月8日,步入企业生产基地,只见11条自动化加工生产线井然有序地运转,从黄豆的清洗、磨浆到点浆、压制成型,大部分环节已实现自动化控制,4台灌装设备与4条真空、枕式包装线高效协作,先进的杀菌设备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豆制品本真的风味与口感。
据了解,该企业每日可消耗黄豆1万公斤,年消耗黄豆量350万公斤,仅黄豆原料的年采购金额2300万元。与此同时,在商洛、西安等地的直营店业务发展迅猛,去年营业额已突破3000万元。
“庞大的数字背后,是强大产能的有力支撑。生产基地依托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与冷链物流,确保新鲜产品及时送达全国各地市场。在此基础上,企业创新推出餐车加盟模式,主打烩豆腐、脆皮豆腐等特色产品,复炸后外脆里嫩,风味独特。今年国庆、中秋节假期,单个餐车日营业额达到三五千元。目前,我们已在西安市投放100辆,计划逐步增至500辆,让洛南豆腐走近更多消费者。”豆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区域厂长吴新伟说。
除传统洛南豆腐、豆干、油豆泡等近20种产品外,企业持续深耕创新,不断探索豆制品的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让传承千年的豆香飘出符合当代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新韵味。通过科技赋能,将豆渣变废为宝,制成香脆可口的豆渣锅巴;融合当地特产核桃,研发出口感丰富的核桃豆腐;针对快节奏生活,推出便捷装烩豆腐料包,年产能达百万袋。企业更向药食同源领域探索,研发具有降血糖、助睡眠等功效的保健食品。目前,多项技术已进入国家专利申报流程,科技基因的注入,为传统技艺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洛南县豆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蓬勃发展,只是洛南县豆制品产业整体崛起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目前全县已有豆制品加工企业20多家,各类作坊百余家,年消耗黄豆总量超过万吨。这颗小小的黄豆,已然串起了一条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在县域经济的宏观布局中,洛南县正积极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引导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绿色大豆种植基地。企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黄豆,切实保障了种植户的收益,让豆农的“钱袋子”和产业的“原料”同步丰盈。
洛南县永丰镇移民小区村民胡新荣谈及做豆腐,他深有感触:“我之前在江苏打工,虽收入不错,但离家太远。后来我就来到这家公司,跟着老师傅学习点浆磨浆技艺,现在已工作一年多,每月能挣6000多元,既能照看家里,工作也稳定,对我来说是更好的选择。”像胡新荣这样因豆制品产业而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群众,在洛南越来越多。
在推动产业现代化进程中,洛南县始终未忘记滋养这份产业的文化根基。在非遗工坊里,老师傅们依然坚守着代代相传的点浆技艺,手腕翻转间,豆浆凝结成花,这份机器无法完全替代的匠心与温度,则是洛南豆腐的灵魂所在。而现代科技,则让这份匠心传播更远。通过职业培训课堂的视频教学,传统技艺得以广泛传播;借助文化节、体验工坊和豆腐宴旅游线路的持续开发,“洛南豆腐”这块金字招牌被擦得更亮。
从手工作坊的点点星光,到现代化企业的规模发展;从单一的传统豆腐,到20多种琳琅满目的产品……如今,源自秦岭山区的一颗颗豆粒,正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与群众的梦想,在更加广阔的市场天地间,书写着
更加精彩的产业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