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山阳县

让非遗绽放迷人光彩

2024-01-18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探访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山阳县中村镇

  中村社火芯子以“高、巧、奇、玄”享誉商洛。

  中村挂面细若发丝、光滑柔韧。在中村手工挂面非遗基地,工作人员忙着制作挂面。

  省级非遗八仙鼓表演

  非遗传承人杨胜江在中村中学八仙鼓兴趣班教学

  本报记者 张 英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能够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山阳县中村镇作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非遗特色示范镇,非遗资源丰富,八仙鼓、社火和挂面享誉商洛。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中村镇积极挖掘非遗的价值,让非遗在创新中得到保护和传承,并探索文旅融合、“非遗+产业”等路径,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2023年12月18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县(市、区)、示范镇、示范街区名单,山阳县中村镇榜上有名,入选全省非遗特色示范镇。同时,中村镇中村街社区也成功入选“非遗在社区”示范点、中村手工挂面非遗基地入选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这是中村镇继获得“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陕西省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荣誉后的又一殊荣。

  中村镇位于山阳县城东40公里处,流岭以南、鹃岭以北,银花河穿境东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村镇先后挖掘非遗线索11个,已认定9个。其中省级非遗项目1个,即八仙鼓;市级非遗项目5个,分别是山阳火纸、中村社火、中村挂面、耍灯、吆猪;县级非遗项目3个,分别是中村石灰烧制、龙须草编织手艺、孤山的传说。值得一提的是,省级非遗八仙鼓、市级非遗中村社火和手工挂面享誉商洛。

  非遗是民族历史沉淀的精华。目前,我市已建立完善的非遗名录体系。大量的实践印证,传承保护、活化利用非遗资源对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

  中村镇作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非遗特色示范镇,非遗资源丰富。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他们是如何传承、利用和发展这些非遗资源的?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非遗在创新中赓续绵延

  2023年12月20日,寒气逼人,杨福典的心里却热乎乎的。

  “大家听说没?我们社区被省文旅厅确定为‘非遗在社区’示范点啦!咱们多年的坚持没有白费。”中村镇中村街社区党支部书记杨福典得知消息后,沿路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大家。

  “中村社火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汇聚了民间杂技、传统体育竞技、曲艺、戏曲、民间舞蹈、武术等多种民间艺术,主要以社火芯子为核心,由高跷、旱船、狮子、竹马、社火底子、锣鼓队、秧歌队、仪仗队等十几种表演形式组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聊起中村社火的历史渊源,杨福典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中村社火原是当地居住的吴氏(上湾村)、杨氏(中村街社区)、席氏(下湾村)3个大户为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而组织的祈福、祭祀活动,后来演变成3个大户乃至3个自然村炫技斗智,显示各村人力、财力和威力的竞赛,故当地人称耍社火为“斗社火”。

  数年来,中村社火在相互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改进、创新,年年耍社火年年出新招,逐渐形成地域特有的风格,打响了名气。每年春节前夕,3支社火队伍分别在各自的村子聚集,进行表演前彩排。

  “去年元宵节,中村镇在山阳县城进行了千余人的社火展演,观众数以万计。我们每年都会举行大型展演活动,也逐渐打响了中村社火的名气,社火文化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喜爱和传承。如今,耍社火已成为当地庆祝传统佳节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中村镇党委副书记郑彩华说,中村社火与外地社火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斗”字,一是时间的连续性,不耍便罢,一耍就要连续3年;二是群众参与意识、争强心理、集体荣誉感特别强,不斗便罢,一斗3村齐出;三是斗智慧,斗技巧,比整体社火阵容。

  “由于社火表演期间3个村互访互比,所以各村的手艺人在制作芯子时严加保密,人人守口如瓶,节目的敲定往往局限在‘社火头’的小范围内,多在夜深人静时加班制作,以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下湾村党支部书记席兵涛说,每到春节,社火表演都热闹而隆重,吸引邻近的竹林关、银花、白鲁础、土门等地的群众前来观看,若逢上3支社火队一同演出,从上湾到中村街社区,再到下湾村,来看热闹的人群绵延数里,路边、地里、房顶上全都站满了看热闹的人。

  中村镇社火文化历史悠久,当地群众从小就在耳濡目染中无师自通,鼓手杨胜江就是其中的一名老艺人。其父亲是一名鼓手,他从小就喜欢听父亲打鼓。“一听到铿锵的鼓声,我就精神抖擞,忍不住想吼一嗓子,打两下鼓,慢慢就学会了八仙鼓,也喜欢上了鼓手的工作,八仙鼓我都敲了60多年。”杨胜江说,“八仙鼓是在古代科技文化落后的时候,人们为了祈求神灵庇佑、祈福求财形成的。”

  这几年,随着当地政府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许多非遗传承人也纷纷利用新媒体平台,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发布和传播非遗内容,拉近大家与非遗的距离,中村镇的“绝活”在不断融合创新中赓续延绵、远近闻名。

  产业化激发非遗新活力

  除了八仙鼓、中村社火享誉商洛外,中村镇的手工空心挂面也非常有名气,中村素有“挂面之乡”的美誉。近日,中村手工挂面非遗基地又跻身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

  中村手工挂面制作历史悠久,起源于何时,无文字资料可考。“儿时的记忆里,几乎家家年关前都要做上一架挂面。每逢集日,挂面摊前,也是最热闹的。”上湾村党支部书记吴吉宪说,中村的挂面口感软而不烂、韧而不硬,成为餐桌上一道难得的美食,是当地人行情送礼的必备品,寄予着浓浓的乡情,也是在外游子抹不去的乡愁。

  过去,挂面生产都是匠人在自己家里完成,零零散散,难成规模。在技艺传授上,也是父子相承,口传心授。随着村里人都向城里发展,会做这种面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做挂面是个苦活,要起早贪黑且做工复杂、有一定的季节性。最重要的是挂面产生的经济效益低,久而久之也影响了手艺人的积极性。曾经一度,挂面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

  “市场传承是最有效的传承。”郑彩华说,“仅靠政府或社会的保护性救济,最终将难逃‘自我灭亡’的命运。走产业化道路,将零散学习、私相授受的传承方式转变为按照市场运作的经济形式,并统一规范、整合资源、形成规模、产生利润。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顺应历史潮流,并找到自我图强、自我发展的道路。”

  2012年,中村手工挂面被列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中村镇相继成立了几个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随着不断创新,2016年,商洛市赢正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20多种花色挂面亮相央视,一时间中村挂面成为闻名遐迩的土特产,也给挂面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合作社、企业的加入,中村挂面产业也迎来转型升级,产品的商标、包装、品质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现在,中村镇已是山阳手工挂面的生产大镇。据统计,全镇每年产量约50万公斤,产值达6000多万元。同时,中村手工挂面还入驻“832平台”,在全国设立销售服务网点100多个。

  如今,一进中村地界,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手工挂面”的招牌,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挂面十分畅销。随着挂面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这份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为更好地推进乡村非遗保护体系建设,2023年,中村镇向上级申报了文化产业基地项目,规划占地约3000平方米,聚力打造中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面展示中村非遗文化,常态开展展演活动。

  “目前,全镇已建成非遗基地4个,组建民间艺术团体16个,我们还经常到兄弟县区学习取经,已成功培养出省级和市级传承人26人、民间艺人300多人,展示社火芯子200多个、服装2600多套、锣鼓500多套,为外来游客和当地群众提供了了解中村非遗文化的窗口。”郑彩华说,非遗保护传承还是要以农民为主体,不断提升传承人的技艺。为此,镇上先后多次举办非遗培训班,以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发挥传帮带作用,1200多人受益。

  同时,镇上开设非遗课堂,坚持每周一节,在中村中学组建八仙鼓兴趣班,聘请八仙鼓传承人开展校园培训,累计培养学员400多人,使非遗文化在年轻学生当中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日前,中村中学被命名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可喜的是,这几年,中村社火队伍在不断壮大,人数达千人以上。中村社火、八仙鼓也通过“山阳约你过大年”以及其他重大节庆日和文艺演出活动,声名大噪,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激发了镇域经济发展新活力。

  与此同时,中村镇还探索出“民俗表演+非遗研学+休闲旅游+数字电商”的非遗文化融合模式,初步形成“观表演、赏展品、品美食、网上购”的文化产业链,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能转化。其中,中村手工挂面民间艺人已扩散至千余户,线上线下年平均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带动脱贫户80多户,户均增收8000多元。

  伴随发展,挂面产业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但作为传统的非遗农产品,如何跳起摸高、做大做强呢?这是中村镇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2023年,中村镇在对挂面行业多次调研论证后,开始全产业链布局。通过招商引资,计划总投资1.05亿元,打造中村镇康养非遗示范基地。该项目在传统挂面的基础上,开发葛根、魔芋、螺旋藻、茯苓、金银花、山药、黄精、山楂等康养手工挂面和酱料类速食手工挂面等9条康养非遗手工挂面生产线以及5条康养农副产品生产线。同时,规划建设300平方米的非遗卖场、400平方米的电子商务服务大数据运营中心、200平方米的康养挂面研发实验室、1000平方米的育苗温控室,500平方米的非遗挂面研学培训室,粮食生产基地占地200亩,多维度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康养非遗示范基地既是产业项目,也是旅游项目,预计2024年年底建成运营。据初步测算,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7000万元,能带动500多人就业增收。基地在带动非遗产业壮大的同时,可同步辐射带动当地餐饮、民宿等第三产业。”中村镇镇长王伟说,只有让更多农民参与到产业链中分享收益,才能调动手艺人的积极性,乡村非遗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在商洛广袤的乡村中,还有不少传承数百年甚至千年、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期待更多的“守艺人”,传承文化血脉,守护文化瑰宝,让非遗绽放迷人光彩。

  • 相关阅读
  • 山阳婚丧喜庆有新规

      本报讯 (通讯员 陈威伊)“有了规定,今后再遇婚丧喜庆就有章可循了……”   “这个规定能给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减轻经济压力,更有利于移风易俗……”1月16日,《山阳县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婚丧喜庆事宜暂行规...

    时间:01-1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