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斜镇月亮湾村自建房安置点,施工现场热火朝天。
村民在宽敞明亮的过渡房内打扫卫生
水毁农田逐步恢复
陕西千牛土地开发有限公司食用菌产业基地已经恢复生产
杨斜镇黄柏岔村水毁公路已修复完成
今年7月下旬以来,强降雨天气如同肆虐的猛兽席卷商州区,天灾之下,商州区多个镇村不同程度地遭受重创。灾情如号角,吹响了恢复重建的集结令。商州区不等不靠、迅速行动,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有力有序地快速开展灾后恢复重建,一手紧握当下,着力解决房屋重建等迫在眉睫之难题;一手高瞻远瞩谋长远,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扎实有力地推进每一项重建工作,只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能安居乐业,温暖过冬。
目前已进入冬季,商州区灾后重建进展如何?受灾群众能否安全温暖过冬?当地应对极端灾害能力又有哪些新变化?记者对此进行了实地探访。
托起受灾群众“安居梦”
11月11日,立冬已过,天气渐冷,在商州区杨斜镇卫生院过渡安置小区内,居民们三五成群地唠着家常,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杨斜镇西联村村民姜英便是其中一员,她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屋,只见屋内环境干净整洁,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7·19’暴雨后我们家的房子被大水冲垮了,政府很快就给我们解决了住的地方,还给送来了各类生活用品和米面油等,我和两个娃还有公婆一起住在这里已经三个多月了,生活很是安心。”姜英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家冲毁的房屋已经选址重建,目前主体已修建完毕,进入装修阶段,明年就可以住上自己的新房。
住在姜英楼下的龙芹是杨斜镇玉明村村民,今年76岁的她与儿子住在镇卫生院的临时过渡房内,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屋里收拾行李,为搬去新家做准备。
“我早早把搬家的日子都看好了,下周就能住进新房了,今天政府还给送来了新棉被,正好拿到新房去用!”龙芹口中的新房位于沙河子镇惠悦嘉园小区,是商州区引导群众避险搬迁的另一住房安置点。“新房有60多平方米,环境好,比我们原先的住房还美。”龙芹提起新房赞不绝口。
“灾情发生后,我们把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作为第一要务,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过渡安置三种形式,灾情发生后两轮降雨累计撤离安置群众1768户3898人。在松云移民搬迁点、卫生院安置楼和月亮湾移民搬迁点3个安置点紧急准备108套房源,累计安置受灾群众32户,同时在沙河子镇惠悦嘉园小区过渡安置房144户,并在4个安置点免费配备床褥、厨房用具及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物资,安排镇村干部专人负责做好安置点服务管理工作,确保受灾群众住得安心、吃得放心。”商州区杨斜镇党委书记南卫强说。
在杨斜镇月亮湾村,曾经被洪水损毁得一片狼藉的村庄,如今正是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搅拌机的轰鸣声、工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重建家园的交响曲。
村民王榜劳看着眼前夯实的房屋地基,眼中满是欣慰。“这一片是村上给我们规划的自建房安置点,为了提高房屋的抗灾能力,我们将地基抬高了3.2米,这样一来,以后就算遇到洪水之类的灾害,也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房屋安全,减少损失。”王榜劳说。
住房承载着家家户户的幸福,房屋重建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头等大事。对此,商州区深入开展走访慰问,用心用情推进倒损农房重建工作,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按照“搬迁优先、科学规划”原则,制定《商州区2024年因灾倒损住房灾后重建工作实施方案》,盘活沙河子惠悦嘉园等4个安置点存量房源864套,对唯一住房鉴定为C、D级和整流域不适宜重建区的1098名群众,分类实施补助政策,引导群众避险搬迁。目前,157户加固修缮(C级)已开工154户,竣工127户;203户选址重建(D级)已开工181户,竣工145户;297户易地搬迁已分房168户,12月底前可全部安置到位;将存在返贫风险的145户461人全部纳入重点监测对象,逐一落实帮扶措施,以此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给群众吃下“定心丸”
眼下正值香菇种植的重要关头,杨斜镇陕西千牛土地开发有限公司食用菌产业基地内机械轰鸣,培养料堆旁,工人迅速将料铲入装袋机进料口,生产线上,工人们熟练地给香菇菌棒装袋,现场忙碌而有序。
“洪水损毁了我们的产业基地设施大棚269个,共计198亩,水毁菌袋150万袋,导致厂区淤泥淤积16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00多万元。幸好政府给予及时补助,我们才能这么快恢复正常生产。”千牛公司负责人徐锁劳说。灾情发生后,商州区紧急出台《商州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和《商州区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工作指导意见》,对水毁食用菌按照0.2元/袋予以补贴,并对大棚等设施重建给予财政补助,累计调集资金230万元,全力支持企业开展生产自救。
“灾情发生后,基地负责人立刻带领员工积极进行自救,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及时伸出援手,及时开展清淤、清障等工作,为后续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已完成月亮湾、黄柏岔2个食用菌基地清淤139亩,银耳工厂化生产厂房主体建设1.4万平方米,河岸护堤工程600米,帮助企业恢复生产香菇10万袋,预计2025年6月可恢复至灾前水平。”南卫强说。
农业是民生之本,加快农业产业恢复成为商州区灾后重建的关键一环。目前,全区在恢复农业生产设施方面完成13家养殖场规划设计,26个受损大棚已全部修复恢复生产;完成水毁田块农作物清理1300亩,其他水毁耕地正在恢复中,恢复食用菌生产菌袋10万袋,完成池塘改造35亩,恢复稻鱼种养面积73亩。同时,商州区杨斜镇西联、李湾、黄柏岔、月亮湾等村积极行动,组织群众与机械对过水板结农田展开全面复耕,为达到秋季耕种条件而不懈努力,政府及时拨付各村补种和改种补贴资金1.8万元,为农业生产恢复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在积极恢复农业生产的同时,商州区更是将群众的各类诉求放在心头,多渠道、全方位保障民生。
在杨斜镇政府的办公室内,负责民生热线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地记录着信息。24小时民生服务热线和1万张入户党群便民服务联系卡,以及向群众公开的镇村干部电话,构成了一座紧密连接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每一个电话都是群众的信任和期待,是我们零距离掌握群众诉求的重要途径,必须认真对待。”杨斜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陶谦说。截至目前,累计收到的135个问题中,已有128个问题得到了妥善的核查与处置,剩下的7个问题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调查处理当中。
“我们还通过多轮次巡回民情走访,现场协调解决及对接有关部门单位解决群众各类急难愁盼问题254个;镇村同时安排专人坐班接访,通过各类平台信访交办及舆情反馈解决问题156个;通过以上各种措施确保我镇第一时间收集和掌握群众各类诉求及问题,同时确保各类诉求和问题均能够及时核查与协调处置。”陶谦说。
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商州区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持续深入地落实各类政策,通过发放救助金、新增临时性公益岗位、纳入低保、提供就业信息、救助受灾重度残疾人、上报应届高考困难大学生、对接爱心企业资助受灾辖区困难学生等方式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从农业产业的恢复到民生诉求的解决,从政策的落实到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每一项行动都饱含深情。这些努力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受灾群众驱散阴霾,带来希望,让他们在重建家园的道路上安心前行。
打通灾区希望之路
在商州区杨斜镇西秦村——砚池河桥路段的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一辆辆工程车往来穿梭,一段段受损的路基在扬起的阵阵尘土中逐渐恢复坚实。
“这条路段全长8.5公里,我们加班加点推进灾后重建道路恢复工作,多台机械齐头并进,只为让群众出行更加便利。”现场一名施工负责人说。
在“7·19”洪涝灾害中,商州区农村交通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全区农村道路水毁达281条,总长度247.16公里。这些冰冷的数据对群众而言是出行受阻、发展受限的残酷现实。灾害发生后,商州区交通运输局第一时间组织机械人员对水毁道路进行抢通,截至8月中旬已全部完成道路抢通任务,确保群众安全出行。
为了更系统、全面地修复水毁道路,商州区交通运输局制定《商州区2024年农村公路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详细规划了三年(2024—2026年)的重建蓝图,明确区交通局负责县、乡道路及受灾村主干道和桥梁修复,镇(街道)会同帮扶单位负责通村、通组路及其桥梁修复。同时,实行局班子领导灾后重建包抓责任制,对县乡公路及通村、通组路分片区进行工作指导。通过精准研判,谋划水毁公路灾后重建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行业补助资金。
在县乡公路灾后重建方面,区交通局委托商洛市交通设计院、商州区交通工程设计室对石牛路、麻砚路、沙砚路、黑桐路、麻漫路等23条县乡公路进行设计。目前,设计方案已基本完成,个别路线正在进一步优化。整个重建工程资金总概算1.79亿元,已成功争取上级补助资金4012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38亿元。
“区交通局共负责修复23条县乡公路,2024年实施10个项目,目前10条县乡路已全部开工,完成路基整修12公里,计划年底完成全部路基工程,2025年5月1日前完成全部工程建设任务。”商州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建说。
在商州区的灾后重建之路上,修复的每一米道路都承载着群众的希望,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交通的恢复,不仅是基础设施的重建,更为乡村发展打通了“任督二脉”。从抢险抢通到系统规划修复、从上级支持到地方发力、从技术设计到工程实施,这一系列行动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商州区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加速前行。
夯实群众幸福之基
经过“7·19”洪涝灾害后,商州区杨斜镇黄柏岔村一片狼藉。无情的洪水摧毁了所有的基础设施,切断了道路,截断了水电,面对满地泥泞和被冲毁的管网,群众去哪里取水用水?如何维持基本生活?这些难题成为压在黄柏岔村村委会副主任于开民心头的一块巨石。
“没有水用,我愁得不知道怎么办,多亏了商州区水利局、惠众供水公司的同志们,他们不辞辛劳,背着一桶桶水送到我们这儿,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于开民说。
7月20日,商州区水利局、惠众供水公司组织一支90多人的队伍,带着1000多桶桶装饮用水,向着杨斜镇受灾村落行进。尽管道路已被冲毁,但他们毅然前行,争分夺秒,以最快速度将饮用水发放到位,为受灾群众撑起了保障基本生活用水的“保护伞”。
“我们到黄柏岔村之后,经过排查,发现供水设施已经全部损毁,只能另寻水源,把山泉引到集水罐中,经过消毒之后群众就能吃上放心水。同时,我们还重新规划,日夜施工,为受灾村落铺设临时供水网,以保障群众的用水需求。”惠众供水公司副经理郭璞说。
“洪灾发生后,我们组织惠众农村供水公司、各镇(街道)水利分站按照‘边查灾边救灾、先应急后恢复’的原则,出动应急供水保障车辆12辆、应急罐车1辆,调配发电机3台、水泵5台、应急水罐54个,配送管道45.6千米,完成抢修93处,送水435车次,发放瓶装矿泉水800多件、消毒药片18万片,采集检测水样327组,绘制供水点网络图18张,制作、张贴应急供水指南宣传资料2万多份,上门宣讲9000多人次,让每一位受灾群众都能了解在特殊时期如何保障用水安全。”商州区水利局副局长杨延刚说。
解了群众用水的燃眉之急后,商州区水利局又马不停蹄地投入新的重要任务中——重新修建水利设施,为灾区构建更稳固、更长效的水利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用水后顾之忧,助力灾后重建工作迈向新的阶段。
据了解,“7·19”暴雨造成商州区水毁堤防215km、潜坝24座,河道淤积54处30km,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29亿元。灾情发生后,省、市、区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应急救援和灾情处置工作,先后调拨挖掘机等大型机械40多台,对灾区河道进行全面清淤疏浚,累计清理碍洪河段90多处约70公里,装填沙袋1万多个,加固3处移民安置点周边河堤。
“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原则,我们计划分三年逐步进行灾后重建。其中,2024年以移民搬迁安置点附近、村委会附近、学校工矿企业附近、居民较集中点附近河堤为主,计划修复36千米水毁河堤;2025年计划修复水毁堤防171千米;2026年计划修复水毁堤防8千米。截至目前,商州区2024年度灾后重建项目已完成杨斜镇汝河河道疏浚36万立方米,完成月亮湾村、郭湾村、东联村、海棠岔村、砚池河村、东联村、黄柏岔村等村水毁河堤12.65千米。累计完成投资3500万元,其中发改局下达投资500万元。预计11月底完成2024年度计划建设任务。”商州区水利局局长王旭东说。
从精心重建群众住房,让受灾者重归温暖的港湾,到交通网络的逐步恢复,为乡村发展架起希望的桥梁;从修建完善水利设施,润泽大地保障民生之基,再到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全力化解,商州区每一个举措都彰显着党和政府对人民深深的关怀,每一个重建项目都彰显出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如今,商州区正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向着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加美好的明天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