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对本地的招聘信息不了解,驿站工作人员推荐我当销售员,试了一天就顺利入职,有了稳定收入。”11月17日,商州区杨峪河镇楚山社区居民屈亚倩谈起家门口的就业服务驿站,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商州,像屈亚倩这样通过就业服务驿站实现就业的群众越来越多。自2024年区级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建成投用以来,驿站已成为群众就业创业的“温暖港湾”。
为了打通基层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商州区人社局统筹规划,对18个镇(街道)及中心城区就业服务资源开展全面调研,依托原有创业中心和就业社保服务站改建就业服务驿站。通过精心选址,7个驿站设在大型移民搬迁点周边,精准服务搬迁群众;以“万达广场+零工市场+就业中心”为核心,打造城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让群众就近享受服务;同时,在区电子科技产业园、荆河生态工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设立3个人社服务工作站,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
目前,商州区已形成“3+3+7+N”就业服务网络——3个园区工作站、3个15分钟零工驿站、7个搬迁点驿站、18个镇(街道)驿站,再加上各村(社区)就业社保信息员,实现就业服务全域覆盖。
就业服务驿站整合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用工信息发布、创业担保贷款办理、一次性创业补贴申领等17项核心服务,实现就业创业服务“一站式办理”。今年以来共办理创业贷款1550万元,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3.5万元,累计开展招聘会活动11场次,12.1万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就业援助1860人次,帮助921名失业人员、513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聚焦供需两端精准对接,就业驿站以群众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为核心,统一标识规范服务,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介、重点群体援助等服务。针对比亚迪等企业扩产用工需求,建立“缺工即应”快速响应机制,累计输送劳动力2000余人次。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开设电工、家政、叉车司机等热门培训,有效破解“用工难”与“就业难”结构性矛盾。
在搬迁人员集中的楚山社区,就业服务驿站帮了群众不少忙。“社区常住居民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我们定期推送就业信息,主动对接企业,让群众不出社区就能找到工作。”驿站工作人员李建涛介绍,通过这样的精准服务,不少社区居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驿站还依托“秦云就业”平台,拓展线上服务,提供岗位查询、线上招聘等一站式服务。针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实施“一对一”就业援助。截至9月底,全区农村劳动力就业11.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300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0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99人,2025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超80%。
灵活就业群体也有了“暖心港湾”。商州区丹江劳务市场划分休息区、用工洽谈区、服务区、车辆停放区等功能区域,每天为来自城关、杨峪河等镇(街道)的500余名灵活就业人员和用工个体提供服务。
“这里的务工人员多集中在建筑、保洁、搬运等行业,以年龄偏大、技能较弱且不愿从事固定工作的群体为主。”市场管理员王斌说,“划分区域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环境,让务工更规范。”
52岁的吴红智是下岗工人,家庭经济压力较大,他说:“在劳务市场找的活儿都是小活,好完成,干完就结账,帮我解了燃眉之急。”
家住陈塬街道王塬社区的刘甲涛也是劳务市场的常客,他平时在家照看孩子,没事就来市场等活,提起这里的服务连连称赞:“在这里找工十分便捷,不用跑远路就能找到合适的活儿。”
劳务中介的参与让就业渠道更宽广。陕西通众达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法人房昭介绍,公司每年对接商洛本地工厂、门店及湖南、广东等地食品企业、轻工业厂区,还在省外厂区常年派驻工作人员,帮助务工人员适应环境、签订合同、维护权益。
“各个就业服务驿站面对的群体各有特点,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关键在于深入了解援助对象的需求,从而实现岗位的精准推荐,有效提升就业成功率。”商州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强表示,商州区将持续优化就业服务驿站功能,让服务更精准、更便捷,助力更多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