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王成斌 李岚)“我家前年人均收入才2000多元,去年村上的党员帮扶我种烤烟、务蔬菜,养了10头猪,半年收入就上了万,今年党员接着包,估计我家的毛收入要超过5万元……”杏坪镇中台村村民王思有手里拿着《农民收入明白卡》乐哈哈地说。这是柞水县深入开展以“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为主题的系列党建活动,创新“两书一卡”制度推进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带来的硕果。
带头增收树旗帜
柞水县委围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党建活动,把党的建设融入到重大建设项目、工业一线、产业基地等事关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为“重头戏”来抓,在全县树立起党组织带领发展的旗帜,当好“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的“总舵手”。
“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让群众得实惠,带头人是关键”,柞水县委书记刘荣贤深有感触。一开年,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县委就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一、二类村党组织占全县村级党组织总数50%以上,四类村党组织减少到总数的10%以下”,并制定了《柞水县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总体规划》。县乡(镇)党委、村党组织逐级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将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全面落实包抓责任;各村党组织结合村干部工作职责,将任期目标和承诺事项进行分类整理,与村“两委会”成员签订《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书》,并在村组进行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4月初,县委组织部以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大收入”为基础,精心设计制作了《农民收入明白卡》,根据产业发展和农民家庭现状,由帮扶责任人与帮扶对象商议沟通,提出年度增收目标、增收项目、增收措施等内容,对帮扶过程、帮扶效果等情况进行如实记载。通过“双联双建”、“四级承诺一评议”活动,夯实县乡两级、部门联乡包村责任,县上11名县委常委、97名县直部门负责人、101名乡镇党委委员均落实了帮扶责任,县乡党员共结成帮扶对子1125个,农村党员帮扶结对2310个,组建各类党员服务队25个,发放《农民收入明白卡》3.5万余册。
龙头带动兴产业
5月的营盘镇朱家湾村,农家小院游客络绎不绝,农家饭菜食客赞不绝口,欢声笑语不时传来……小小山村处处洋溢着文明新风。朱家湾村是一个典型的以“支部+产业合作社(协会)+农户”为运作模式的农家乐集群点。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通过党员蔡定霞的带动,村里农家乐由原来的6户发展到现在的35户,成了全村的一项主导产业,这与该县实施龙头带动的产业政策是分不开的。
柞水在开展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中,紧扣“三融入三提升”党建主题,打破“条块分割”的设置形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致富项目上、专业协会上,把党的组织资源、组织优势融入到兴村富民、促农增收之中,使党员在致富中创先,在增收中争优。全县建立旅游酒店服务业、特色养殖产业、种植业、劳务输出、农家乐等产业党小组186个、党支部14个,参与党员1583名,帮扶贫困户1877户。广泛建立起了以组织为龙头、党员为核心、能人为依托、项目为支撑、协会为纽带、富民为目标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全县已组建旅游、养猪、蔬菜、养鸡、药材等各类新型经济合作组织206个,参与党员2319人,群众10435户,实现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户均增收600余元。
公开承诺亮身份
“如果得不到群众支持,‘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柞水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姚书祥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认识。该县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中,把亮出党员身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加强党组织向心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一项重点工作贯穿全程。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已有6000余名党员在承诺书上签名。他们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全县窗口服务等部门设立创建“共产党员先锋岗”,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组建党员便民服务队,无不彰显出党员的感召力。
去年6月中旬,一位老人在营盘营业所拒缴违约金,情绪激动。见此情景,“党员先锋岗”值班的收费员微笑着将老人扶至休息室坐下,递上一杯热茶,翻开《供电营业规则》,一句一个“老伯”地耐心解释什么是电费违约金。和风细雨易透根,良言苦口暖人心,老人的情绪很快平稳下来,不仅缴清了所有费用,还握住她的手直赔不是。
按照“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工作要求,该县着力开展“一关爱二落实四促进”为载体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主题教育活动,把关爱群众作为第一要责,切实抓好惠民政策落实和民生工程落实,努力促进农民素质提高、促进产业开发和农民增收、促进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得到破解、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访民情,把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写成民情日记,详细记录,全县共撰写民情日记1200多篇,撰写调研报告145篇。截至5月底,全县完成民生八大工程投资6992万元,同比增长77.15%;农村合作医疗共补偿603.76万元,受益81054人次;劳动力就业转移4.5万人次,实现收入1.5亿元,增长23%;共接待游客90.2万人次,总收入3.2亿元,增长67%;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一千元。力争到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