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形式 科学管理
根据不同产业特点、经营规模、党员分布等情况,采取“独立式”、“联合式”、“挂靠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分别建立党支部,由设总支的村(社区)或镇(办)党(工)委管理;跨行政村(社区)建立的产业支部由镇(办)党(工)委管理,跨镇(办)建立的产业支部,由支部所在地的党(工)委管理;规模较大、涉及镇(办)较多的产业党组织,一般由该产业所属的县级主管部门党组织直接管理。围绕“一村一品”,对经济发展后劲强、产业特色凸显的村,在产业上设党支部,产业链上建党小组。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产业党组织,规范和加强对产业链上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推行党组织关系“柔性管理”,保证每名党员都能及时参加组织活动,做到不脱管、不漏管,接受产业党组织和原单位党组织的双重管理。在居住地从事产业的党员,组织关系一般保留在村(社区),以参加村(社区)党组织活动为主,产业支部活动为辅;居住地以外从事产业的党员,原则上组织关系转入产业党组织,以参加产业党组织活动为主。对关系转入产业党组织的党员,以产业党支部管理为主;党组织关系未转入的党员,以原所在村(社区)党支部管理为主,产业党支部协助管理,凭党员证明信,参加产业党支部的“三会一课”等组织活动,从而增强了党员的党性观念。
示范引领 兴业促富
强堡垒、兴产业,组织领富。以产业为纽带,在生产基地、专业协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中建立富有特色的产业党组织,党组织围绕贫困村、贫困人口,落实帮扶责任,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帮扶模式,着力构建特色产业主导增收的新格局,发挥党组织在产业规划、技术培训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引领服务作用。各镇、村党组织建立贫困户增收动态量化考评管理机制,强化示范带动效应。
强管理、抓结对,党员带富。推行党员积分评星和设岗定责制度,充分发挥党员专长,激发党员服务贫困群众的热情。按照“建立结对帮带致富共同体”的思路,鼓励党员群众自愿组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原则,结成致富共同体。通过先富带后富、强户帮弱户、党员带群众,有效解决一家一户门路不广、资金不足、信息不畅、劳力不够等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党员大户发展家庭农场、小型企业,再联合更多党员群众成立专业合作社(协会),形成较大规模的党员群众致富共同体。
抓服务、重协调,干部帮富。在镇(办)、包村部门、村(社区)干部和第一书记及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万名党员干部进村兴产业谋增收”活动,全面落实“理清一条发展思路、提供一条致富信息、教会一门实用技术、找准一个发展项目、解决一笔启动资金、联系一个就业岗位”的“六个一”目标任务,确保为每个贫困户量身定做脱贫计划、细化收入来源,做到包抓单位或责任部门有包扶计划、镇(办)有具体方案、村(社区)有包扶台帐、户户有增收产业,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全方位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