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镇的冬天总是比别的地方更美丽一些,时值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刚过,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上已是银装素裹,雪色在阳光下格外绚丽。
深冬气温骤降,然而家住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洛南县保安镇仓圣社区贫困户师俊玲仿佛丝毫未感到寒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见到她时,她正在和家人计算着自己今年的收入,“租房收入2000元,租赁酒席桌凳及灶具收入3000元,到合作社剥核桃仁2000元,总共7000元,基本上解决了全家人当年的日常开支”。
今年以来,洛南县保安镇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对于商洛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要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其中一个重要做法就是实施移民搬迁,助力精准扶贫。虽然保安镇的扶贫攻坚战遇到了许多困难,但经过全镇上下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洛南县精准扶贫的示范点。而移民搬迁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有太多人和事值得讲述。 师俊玲、郭引娥等贫困户的搬迁经历,正是保安镇移民搬迁实施以来的一个缩影。
师俊玲,1974年3月出生,41岁,原住仓圣社区蒿坪岭,土木房屋3间,家有4口人,丈夫和两个女儿,大女儿在高中上学,小女儿在上小学,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家庭无固定收入来源。2012年首期搬迁到仓圣社区移民新村东新街。
说起过去的生活,师俊玲唏嘘不已。她家原住在原蒿坪岭,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女儿尚在读书。每天天还没亮,蜿蜒崎岖的蒿坪岭山路上就能看到她送女儿上学的身影,从家里到学校来回一趟要2个多小时,她每天起早贪黑,生活过得很辛苦。岭上饮水困难,通常只能饮用旱井里面的存水,如果遇到大旱的时候,全家人的吃水就成了大问题;由于蒿坪岭没有磨面机,磨面要将粮食挑去山下再挑回来,繁重的体力劳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常常使他身心疲惫。“搬迁到新房了以后,送娃上学方便了,饮水也卫生了,闲暇时间在保安街务工,编草编、剥核桃、出租门面和桌凳,收入增加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师俊玲激动地说。
而移民搬迁的甘泉同样滋润了距离保安镇主公路3公里以外偏僻深沟之中的贫困户郭引娥。原住北斗村15组33岁的郭引娥,现搬迁到仓圣社区移民小区1号楼2单元2楼。她家原有土木房屋3间,家有6口人,父母都年过八旬,且常年有病,儿子在中学上学,女儿上幼儿园,女儿先天性发育不良,看病累计花费2万余元,丈夫胡榜柱43岁,因家庭拖累大,经常外出打工。由于原来的土木房屋已达到危房标准,郭引娥一家决定响应移民搬迁号召,搬入了位于仓圣社区的新公寓楼居住。
他们搬迁后,一时难以适应。由于习惯耕田为生,面对没有耕地的生活状态,茫然不知所措。于是,时隔不久又搬回了老房子。社区干部发现问题后,及时与镇领导和社区班子成员进行了认真研究,商量解决问题的对策。“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九个字看起来简单,然而如何真正让搬迁户“稳得住”是困扰搬迁户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摆在当前各级干部面前的一个难题。
产业发展增收入
自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以来,保安镇仓圣社区已搬迁群众610户2380人,其中搬迁贫困户228户892人。 保安镇结合当地实际,坚持把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科学制定集中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引导搬迁群众就近到农业园区、产业合作社、服装厂就业,大力开展“雨露计划”、草编、烹饪、缝纫、农业科技知识等培训,累计培训搬迁群众400余人,为实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
均等服务易享受
“有自来水、有电,超市离得近,买东西方便就是美!住的也安心了!”道出了保安镇搬迁群众的心声。搬迁群众在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都面临着搬迁初期不适应的问题。一是物质生活上的贫困;二是文化心理上的困惑;三是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依托城镇安置移民,必须要让贫困群众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保安镇把搬迁群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看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社区化管理,为移民搬迁小区群众提供水、电、视、讯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幼儿园、银行、购物超市、卫生室、体育器材等基本的公共服务配套项目,确保搬迁群众住得安心、住得省心、住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