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刚过,天气渐渐冷了,听闻县文广局的包扶村姚楼正在漏制纯手工红薯粉条,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了这里,刚一下车就看见路边庭院里晾晒着许多粉条,在寒风的吹动下摇摆着,向人们展示着村民辛劳过后的劳动成果,接着前走,一个简易的大棚里10多个村民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他们忙而不乱,用“揉面、手工漏勺漏制、水煮、拨条、上筷”等传统的制作方法加工着红薯粉条,为当地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这里的红薯粉条选用红皮白心含淀粉高的红薯,经过一道道传统的工艺将红薯加工成成品粉条。
在全县“双包双促”扶贫攻坚行动中,县文广局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因地、因户制宜突出以产业、政策、技能、信心、信息扶贫为重点,实行一户一法、一组一策。根据姚楼村多年以“种植、养殖、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情户情”,与村民共同商议确定了“一种二养三劳务”的致富思路,确保90%以上的农户“有项目、能见效、有收入、能致富”。
县文广局“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在抓好“七个一”和“六个好”以及“五项制度”五个规范的同时,把办实事抓实效做为最关键的一环贯穿于“双包双促”工作全过程,一刻不放松,完成通组入户整村推进工作任务。修通和完善8个组431户道路10775平方米的院落硬化任务。全村431户有427户住上了宽敞舒适的二层至四层小楼,其中去今两年新建57户,翻新完善提高124户。25户分别有大货车,小四轮和小轿车。280户有摩托车,313户有太阳能、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5大件。各户的电视机已全部更新在35英寸以上,液晶电视占70%。对西湾东、西湾西、架子、范家4个组和干沟主导产业基地的7500米道路实现再次硬化。打水井2眼,拉水管3500米,解决了范家架子、楼子东、楼子西4个组190户人畜饮水困难。今年以来,由党组书记、局长刘海宏带领局班子成员和“一对一”包户干部深入到姚楼村,根据2015年包村包组包扶项目,分别落实到局班子6名成员包抓,并就每个项目的标准规模,资金来源,完成时间和项目方签订了包抓责任书。
姚楼村位于丹江边,土地少人口多,只有调整产业结构主抓种植业和养殖业,才是脱贫致富的第一步。今年与以往不同,除了重点选择适合姚楼村的核桃、药材、天兰星、黄姜、茶叶、大棚一边倒高产桃等6大种植业和梅花鹿、生猪、山羊、土鸡等4大养殖业,县文广局超前谋划,依托姚楼自然优势,充分借助“双包双促”这个大好时机,指导帮助姚楼的村民漏制手工红薯粉条,让这个原本静寂的小山村顿时热闹了起来,在寒冷的冬天人们不用再外出打零工挣钱,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到钱了,今冬这里的纯手工红薯粉条就特别畅销,所用到的原材料都是当地村民种植的,现如今村上种植红薯的面积已达到100余亩。村民马大姐告诉我们:“自‘双包双促’活动开展以来,县文广局给了我们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你们看,今冬又早早的为我们谋划了漏制纯手工红薯粉条这个挣钱的好门路,我们这些妇女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还挣了钱。”说话间马大姐忍不住笑出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