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楼村地处黄金地段,优越的自然资源,群众有着栽植红薯的历史,随着经济观念的改变,农民把过去种植红薯仅供自己吃,变为把红薯深加工成粉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成为冬闲增收的一个好项目。
粉条是我们这里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家常菜,每到冬季来临家家都会用粉条做上一盆大烩菜,既填饱了肚子还解嘴馋,纯红薯粉条下锅久煮不化、久煮不断,柔润嫩滑,爽口宜人,再加上是纯天然手工制成的有机绿色食品,在餐桌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纯手工红薯粉条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属绿色天然食品,柔软可口,营养丰富,宜烹饪、耐保存,素有“人造鱼翅”之美称。食用前开水浸泡5到10分钟,可凉拌、焖炖、热炒、涮火锅、也可以做特色焖菜。一菜多吃,色香味美,老少皆宜。
粉条虽好吃,但是粉条的制作工艺、制作过程真正见的人不多,现在市场上粉条的种类繁多,很难分辨出是纯手工的还是机械加工的。寒冬之际,我县各个地方都会有很多粉条作坊开始加工粉条,今天来的姚楼村也是其中的一个,姚永超是这里的主人,只见他和那里的师傅们正紧张而有序的忙碌着,他告诉我们:“别看简简单单的粉条,光从晒粉到做成粉条就得十七八道工序呢。整个过程中火一定要旺而且要不停的往里续水,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差错,做好的粉条一定要在凉水里过一下水,要不然一晒就会断的,在这里做工的都是村上的老师傅了,有他们在这里就不愁吃不上美味可口的纯手工红薯粉条。”看着师傅们都在有条不紊的忙碌着,他们被烟雾包围着,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想着里面的水挺暖和的忍不住用手去尝试了下,一股凉意瞬间浸透了全身,不仅打了个冷噤,太凉了,当美美享受碗里的粉条时,又有谁能想到制作过程的艰辛。采访过程中,还时不时有人打电话咨询红薯粉条的价位和运送情况,每当这时只见姚永超脸上都会露出喜悦的笑容。
现如今农村有个顺口溜叫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党员和干部。今年以来,县文广局包村包户领导、党员和干部,都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在做好日常包扶工作的基础上,逢年过节,包扶户家中红白喜事,包扶党员和干部都能亲自前去看望慰问。每次每人多则四五百,少则一二百。而且每场事情都有包户干部帮忙操办打理直至事情结束。很多群众感激的说,这才是共产党的好传统、毛主席的“好后代”,习主席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