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井方东) 富民才能强县。商南是财政穷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面对收支矛盾突出的窘境,怎样才能把钱花到“点子”上,让“口粮”钱变成“种子”钱,释放出“1+1>2”的放大效应,是摆在财政局领导班子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商南县财政局按照“促进增长、调整结构、推动改革、注重民生”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尤其2010年将各单位公用经费压缩5%,将新增财力向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三农”等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保证了工资发放、社保支出、机构运转、社会事业等重点支出,农业、教科文卫、社会保障、政法、基层政权等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32%,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财政支出进度显著加快,全县到处盛开致富花,结出“民生果”。
商南县在财政支出上做到三个坚持。即一是坚持量力而行,量财办事。预算安排上,始终坚持稳妥可靠,留有余地的原则,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二是坚持按预算花钱,按进度拨款。一支笔审批,非特殊情况下不开新口子,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有保有压。在支出安排上,首先把保工资、保重点项目放在第一位。其次压缩非生产性支出,达到节支即增收的目的。
2010年,商南县财政局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埋单”,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在做好“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的基础上,将财力向“三农”倾斜,大力支持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是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一折通”发放退耕还林补贴、良种补贴、地膜玉米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能繁母猪保险补贴等3985万元,农民得到的实惠更多。“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工程深入推进,销售“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16391台(件、辆、部),兑付补贴635万元。二是全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拨付资金15862元,支持农村沼气、异地扶贫搬迁、公路改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拨付资金422万元,支持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安排资金3370万元,支持丹江流域治理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争取资金526万元,支持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5万人。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支持特色农业、项目农业、现代农业发展壮大,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投入资金350万元,大力实施“千百万头畜牧养殖”工程,新建养殖示范园1个、小区3个,新增规模养殖大户125户,农民养殖收入大幅增长。安排资金6万元,以实施“五个20万亩”建设工程为抓手,拨付茶叶专项资金287万元,发展茶园2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大棚800个,核桃1万亩,巩固东桑西移项目建设成果,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多方争取资金387万元,支持秦东茶叶加工生产线建设、金丝源花生油生产线改建及永利饲料公司发展壮大,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四是着力解决农村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全面启动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申报项目151个,县级配套资金295万元,修通村水泥路107公里、村内安全饮水管线92公里,建村活动室1.8万平方米。科学整合农业、水保、扶贫等部门财政资金24326万元,集中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培训,发展现代农业,支农资金整合的聚集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启动12个村级互助资金试点,财政投入本金180万元,农民生产发展融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积极探索农村低保制度与重点村扶贫制度有效衔接,农村扶贫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
民生乃社会和谐之本。商南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爱民生的政策,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建立健全“民生八大工程”组织协调和资金保障机制,做到项目计划对接、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及时拨付。去年,县财政落实配套资金4875万元,实施“民生八大工程”8大类33项,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关注的好事、实事,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沐浴商南每一位群众。“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16594名农村寄宿生享受营养早餐补助,城乡低保对象由6197人扩大到33993人,10.7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5621名城乡困难群众享受大病医疗救助金210万元,3450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创业贴息94.8万元,为43242名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和农村育龄妇女免费健康体检,拨付资金2500万元支持东畈9.6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支持6所学校校舍改造工程,公共财政实现了建制村通村水泥路全覆盖;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村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面对一组组令人心动的数字和一桩桩“惠民工程”,24万商南人民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和发自心底的感慨,无不感受到公共财政的旭日暖阳。谈起民生,县财政局局长蔡海成说:“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商南财政实现了向‘民生财政’转变,商南的‘民生果’正日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