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 马泽平 通讯员 朱恢军)隆冬时节,天气寒冷,可在柞水县蔡玉窑镇银碗小学学生的饭碗里却热气腾腾:香喷喷的鸡腿盖在白花花的米饭上,香味四溢。家住银碗三组的六年级学生何泽艳说:"我家里有5口人,条件不好,学校的伙食比家里好多了,我去年身高一米二,在学校吃了近一年营养午餐,现在都快长到一米四啦!"银碗小学的校长吴波介绍,他们学校只有37个学生,国家给每个学生补助4元钱,吃米饭每个学生一顿都要5元钱左右,所以每分钱学校都要精打细算,保证学生吃好。"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了每个周的饭谱,天天有花样,保证学生顿顿有肉吃。"吴波指着餐厅里的饭谱说。
柞水县于2012年4月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既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同时又实施了"蛋奶工程"。根据学校分布、交通状况、饮食习惯等,他们按照"因校制宜,分类推进,科学供餐,安全运行"的原则,确定了三种供餐模式:一是具备供餐条件的学校实行学校食堂统一供餐;二是基本具备供餐条件的学校实行住宿生统一供餐、走读生加餐;三是不具备供餐条件的学校实行课间加餐,涉及6789名学生及幼儿。目前,该县将营养改善计划和"蛋奶工程"并轨实施,惠及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幼儿园学生共1.5万名。
为了改善学校食堂供餐条件,柞水县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22所中小学食堂、餐厅3700余平方米,投资300余万元,为全县所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配置了加工、消毒、冷藏设备;同时,聘请了一定数量的管理员、炊事员,壮大了服务队伍,以满足学校供餐和学生就餐需求。
在饮食安全方面,该县健全内、外部监督检查机制,对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常态化监督检查。县级职能部门对食品质量、价格等内容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由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营养改善计划监督小组定期检查反馈。全县形成了制度健全、管理严密、程序简便、运行高效的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体系,真正使营养改善计划成为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