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记者 马泽平)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知道我们的古人是怎样“吟”诗的吗?7月4日,中华吟诵学会陕西分会在柞水县抢救性地采录这种“诵读声”,该县王绍为等四位古稀老农为此“献声”。老人们留下的这些即将消失的“珍贵声音”,将成为吟诵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见证”。
四位老私塾 留下珍贵“吟诵声”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当日,杏坪镇腰庄村三组王绍为、王绍晴、王槐立叔侄三人齐声“吟唱”着朱熹的《春日》以及其他诗歌,吟唱到情致正浓时,他们摇头、闭目,尾子拉长时声调一致,富有韵味。周围包括吟诵研究专家魏俊梅在内的上十人都拍掌,齐声叫好。
“我们三人的启蒙先生都是王绍阳,他是一位大秀才,还曾在西北大学学习过;我们跟随王绍阳先生学习后,又跟随王荫桥先生学习,王荫桥先生不仅是位老秀才,还是地方绅士,非常有学问,终生不愿做官。”王绍为说,他们三人都出生于柞水县牛槽沟的一王姓地主大家庭,私塾先生都是他们的本房亲属。“早上先生现教几句诗文,三四十个学生就各自吟诵着《孟子》、《论语》、《诗经》,此起彼伏的声音、各式各样的腔调,整个私塾里热闹得就像唱大戏一样。”王绍为回忆,解放后土地改革运动中,王家开始败落,此后他们三人都以务农为生,空闲时间会用吟唱的方法读书,周围的年轻人都觉得好奇。令王老先生遗憾的是,如今七八十年过去了,他曾经熟悉的那些“吟诗声”却几乎销声匿迹。
当天下午,在柞水凤凰古镇,记者一行见到了老私塾柯尊恒先生。他祖籍湖北,师承他父亲柯昌发。由于时隔太久柯先生基本不用传统的方式读书了,后来再三回忆当年父亲的读书方式时,他还能流畅地吟诵出《三字经》、《百家姓》以及《陋室铭》。“他的吟诵与前面三位老先生不同,应属于湖北的传统吟诵调。”中华吟诵学会陕西分会负责人魏俊梅说。
原生态吟诵 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
“吟诵从先秦开始,在私塾、书院、官学等教育体系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是中华经典诗文的原生态,可以称做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专家魏俊梅介绍,现在孩子们朗读诗文是从西方传入,在中国不到百年的历史,过去的吟诵现在人知道得少,自从许多学校倡导国学后,才逐渐推广传承。据魏俊梅讲,全国吟诵的腔调各有不同,但吟诵讲究依字行腔,讲求韵律拖音,平仄要求等基本都是一样的。
“对于吟诵文化传承,日本人做得比中国人好很多!”魏俊梅告诉记者,在中国很多人从来没有听过吟诵这回事,可是如今在日本,吟诗馆像拉面馆一样多,甚至每一个卡拉Ok厅的“点播器”上都有吟诵的目录。魏俊梅说:“采录的三位王老先生的读书腔调很具有陕南吟诵调的独特风格,今天能抢救性的采录到这些吟诵材料,真是难得。老人们的‘珍贵声音’,将成为吟诵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见证’”。
继承传统文化,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我们眼看着黄土都到脖子了,希望现代的孩子了解我们当年摇头晃脑诵读经典的情形,结果我在村里小学给学生们上了一节课,学生都好奇,但部分家长和老师说唱书难听。”采访中,王绍为说,不少家长对时下的“国粹”、“经典”进校园有不同看法,而学校的老师亦认为给孩子教这种唱腔后,将影响学生现有的读书习惯。
“那个年代的传统唱书,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了,东西再好也只能成为回忆!”一名学生家长直言。采访时,当地周围的上十个学生都表示只是对那种读书时摇头晃脑很好奇,但是和现在的读书节奏有区别,并不喜欢。跟随采访的柞水县文明办干部说,当下全国都在搞经典文化进校园,像这种传统吟诵也应该进校园,得到很好的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