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县区动态  »  民生资讯

柞水四位古稀老农“献声”中华吟诵学会

柞水四位古稀老农“献声”中华吟诵学会

2013-07-15 09:09:52

  商洛日报讯(记者 马泽平)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知道我们的古人是怎样“吟”诗的吗?7月4日,中华吟诵学会陕西分会在柞水县抢救性地采录这种“诵读声”,该县王绍为等四位古稀老农为此“献声”。老人们留下的这些即将消失的“珍贵声音”,将成为吟诵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见证”。

  四位老私塾  留下珍贵“吟诵声”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当日,杏坪镇腰庄村三组王绍为、王绍晴、王槐立叔侄三人齐声“吟唱”着朱熹的《春日》以及其他诗歌,吟唱到情致正浓时,他们摇头、闭目,尾子拉长时声调一致,富有韵味。周围包括吟诵研究专家魏俊梅在内的上十人都拍掌,齐声叫好。

  “我们三人的启蒙先生都是王绍阳,他是一位大秀才,还曾在西北大学学习过;我们跟随王绍阳先生学习后,又跟随王荫桥先生学习,王荫桥先生不仅是位老秀才,还是地方绅士,非常有学问,终生不愿做官。”王绍为说,他们三人都出生于柞水县牛槽沟的一王姓地主大家庭,私塾先生都是他们的本房亲属。“早上先生现教几句诗文,三四十个学生就各自吟诵着《孟子》、《论语》、《诗经》,此起彼伏的声音、各式各样的腔调,整个私塾里热闹得就像唱大戏一样。”王绍为回忆,解放后土地改革运动中,王家开始败落,此后他们三人都以务农为生,空闲时间会用吟唱的方法读书,周围的年轻人都觉得好奇。令王老先生遗憾的是,如今七八十年过去了,他曾经熟悉的那些“吟诗声”却几乎销声匿迹。

  当天下午,在柞水凤凰古镇,记者一行见到了老私塾柯尊恒先生。他祖籍湖北,师承他父亲柯昌发。由于时隔太久柯先生基本不用传统的方式读书了,后来再三回忆当年父亲的读书方式时,他还能流畅地吟诵出《三字经》、《百家姓》以及《陋室铭》。“他的吟诵与前面三位老先生不同,应属于湖北的传统吟诵调。”中华吟诵学会陕西分会负责人魏俊梅说。

  原生态吟诵 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

  “吟诵从先秦开始,在私塾、书院、官学等教育体系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是中华经典诗文的原生态,可以称做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专家魏俊梅介绍,现在孩子们朗读诗文是从西方传入,在中国不到百年的历史,过去的吟诵现在人知道得少,自从许多学校倡导国学后,才逐渐推广传承。据魏俊梅讲,全国吟诵的腔调各有不同,但吟诵讲究依字行腔,讲求韵律拖音,平仄要求等基本都是一样的。

  “对于吟诵文化传承,日本人做得比中国人好很多!”魏俊梅告诉记者,在中国很多人从来没有听过吟诵这回事,可是如今在日本,吟诗馆像拉面馆一样多,甚至每一个卡拉Ok厅的“点播器”上都有吟诵的目录。魏俊梅说:“采录的三位王老先生的读书腔调很具有陕南吟诵调的独特风格,今天能抢救性的采录到这些吟诵材料,真是难得。老人们的‘珍贵声音’,将成为吟诵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见证’”。

  继承传统文化,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我们眼看着黄土都到脖子了,希望现代的孩子了解我们当年摇头晃脑诵读经典的情形,结果我在村里小学给学生们上了一节课,学生都好奇,但部分家长和老师说唱书难听。”采访中,王绍为说,不少家长对时下的“国粹”、“经典”进校园有不同看法,而学校的老师亦认为给孩子教这种唱腔后,将影响学生现有的读书习惯。

  “那个年代的传统唱书,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了,东西再好也只能成为回忆!”一名学生家长直言。采访时,当地周围的上十个学生都表示只是对那种读书时摇头晃脑很好奇,但是和现在的读书节奏有区别,并不喜欢。跟随采访的柞水县文明办干部说,当下全国都在搞经典文化进校园,像这种传统吟诵也应该进校园,得到很好的继承发扬。

  • 相关阅读
  • 商州:七旬老农的乡村戏班

    为了一生的夙愿,76岁的残疾农民陈在川,拿出靠拾破烂积攒的三万余元,在村子成立了老年文艺协会。他省吃俭用,以粗茶淡饭安度余生,却不惜倾尽养老积蓄,自己花钱请演员为乡亲唱戏。...

    时间:05-02
  • 镇安:古稀老人的诗意人生

    “北阳山后伴村庄,西口柴坪几脚霜,且将苦涩包迷惘。想当年只要强,忠心耿耿向前方。命运全乖舛,人情细品尝,自惭荒唐!”...

    时间:01-17
  • 高古玉价值讲求美好古稀

      近年,高古玉因其历史研究价值高、文化内涵丰富、工艺独特等特点成为国内外实力收藏家纷纷追逐的目标。圈内也有高古玉是艺术收藏中的顶级奢侈品的说法。高古玉即汉代以前的玉,是中国玉文化的源头。业内人士认为...

    时间:10-24
  • 古稀重病老人捐款助学

      本网讯 (周鹏 庞赟 赵善军)一位年近耄耋、病魔缠身、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依然关爱社会、心系他人。他就是镇安县政协委员江进仁。近日,镇安县政协主席贺国琴,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聘带领县政协城区工商学习组部...

    时间:08-21
  • 古稀老人自费办红色经典巡展

      23日,老党员王士屏自费举办的《光辉的历程永恒的丰碑》红色经典巡回展在南岗区保健街道办事处开展。  据介绍,年逾古稀的王士屏退休前在省委党校当教师,从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开始党史收藏,到现在已有...

    时间:07-24
  • 老农现场讲经验 核桃增产要科管

      本网讯 (程同尧 史红艳 徐 涛)眼下,正是核桃春季科管的关键时期,山阳县城关镇权垣村村民权德桥又满怀希望地钻进自己的优质核桃树林,一丝不苟地对他的核桃树剪枝整形定干。他修剪的动作娴熟,神情从容自若,一...

    时间:02-24
  • 老农现场讲经验 核桃增产要科管

    眼下,正是核桃春季科管的关键时期,城关镇权垣村村民权德桥又满怀希望地钻进自己的优质核桃树林,一丝不苟地对他的核桃树剪枝整形定干。他修剪的动作娴熟,神情从容自若,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让人一看就是一个核桃科管的行家里手。 ...

    时间:02-23
  • 镇安古稀老人珍藏茅盾大师亲笔信

    茅盾回信原稿和唐汉承老师论文原稿  镇安县一位74岁的老人珍藏茅盾大师亲笔信。古稀之年,老人上网研读文学作品,开博客与网友交流阅读心得。  这位老人叫唐汉承,是镇安中学的退休教师。读书是老人一生的爱好,...

    时间:10-24
  • 武功六旬老农试验16年育出黑小麦 收入提高四成

      花费16年心血,67岁的武功县武功镇坡底村村民屈耀锋,实现了他51岁时立志要实现的梦想。如今,武功镇200多农户,靠种植屈耀锋培育出的黑小麦,收入比往年提高了4成。  售价比普通小麦高四成  昨日(6月2日)...

    时间:06-03
  • 山村一老农 真情护病妻

      本网讯 (记者 刘占良)对吴先林老人来说,3年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老伴能够多活一天,基于这个朴素的信念,他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  吴先林老人今年67岁,家住商州区黑龙口镇铁炉子村,在他的记忆...

    时间:03-0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