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能人能项

商州:七旬老农的乡村戏班

商州:七旬老农的乡村戏班

2013-05-02 11:51:11

来源:

陈在川闲时就趴在小桌上写快板

  为了一生的夙愿,76岁的残疾农民陈在川,拿出靠拾破烂积攒的三万余元,在村子成立了老年文艺协会。他省吃俭用,以粗茶淡饭安度余生,却不惜倾尽养老积蓄,自己花钱请演员为乡亲唱戏。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自编通俗易懂、歌颂党恩的快板。商州养文化、送文化、种文化的现象,在一个老农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陈在川向记者展示他的创作成果

  甘受清贫送文化

  “我一辈子都爱戏,一直都想办一个戏班子,没想到老了老了,这个愿望实现了。”商州区沙河子镇麻岭子村陈在川指着戏台上下的人,乐得合不拢嘴。老人宽厚而慈祥,亲近又和蔼。他那满脸的皱纹,似乎在诉说人生的艰辛与磨难。

  1969年,陈在川老人就爱上了唱戏。当时,虽然人都填不饱肚子,但是并不匮乏精神食粮,农村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于是,陈在川就跟上文化队唱戏,他自己经常编快板,自编自演。然而,一大家10口人要吃要喝,唱戏都是业余爱好,没有工资,无奈之下,他去西安卖唱。

  两年后,陈在川回到家乡,担负起生产队队长的担子,一干就是十几年。那时,他经常开会,随时能掌握国家的政策,他知道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改革开放的曙光就在眼前。1980年,他就召集社员把土地下放到户经营。就在他担任生产队长期间,因农业社干活,他的腿残了,给这个大家庭带来了一场灾难。

  干不了重活,但农民没有轻活干,还得养家糊口呀,这让陈在川很矛盾。1990年,他横下一条心——去西安拾破烂!

  “我在西安拾破烂,早上天不明就出门,晚上天黑才回去,穿的衣服都是城里人的旧衣,饿了就买几个馒头,去小面馆要碗面汤。在垃圾坑捡拾破烂,冬天还罢了,夏天苍蝇和蚊子到处飞,气味臭得很!”说起背井离乡的日子,陈在川老人掩饰不住内心的辛酸,“苦日子还得慢慢磨,多挣些钱回去给乡亲们办戏班子。”

  从1990年到2004年,陈在川从没有放弃过对唱戏的追求。换句话说,他要借助戏台来歌颂党的好政策,通过自编的快板宣传自己家乡的变化。在流落街头的日子里,只要哪里需要群众演员,他就去卖唱;只要哪里有群众舞台,他就去歌颂党恩,宣传家乡。14年时间,他为了唱戏,甚至舍不得花几毛钱的公交车票,拖着伤残的腿走几公里路。为了省下一顿饭钱,他忍饥挨饿,硬是一瘸一跛地走回去煮碗面条。他说,只要有唱戏的地方,能把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再苦再累心里都是高兴的。

  在外喝风成餐、饮雨如酒的日子熬了十几年,困难没有压倒这位坚强的老人,反而,他越来越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2004年,陈在川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看到家乡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心里美滋滋的。他同时发现,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乡村文化生活很单调,这让他创办乡村戏班子的念头日益膨胀起来。他给儿子盖起了新房,准备用自己辛苦多年靠拾破烂积攒下来的几万元钱创办一个戏班子。

  2009年,在陈在川多年的谋划和努力下,“张村老年协会文艺乐园”正式免费向群众开放,老年人谈古论今、歌颂党恩的精神殿堂“长乐楼”“长寿阁”在宽敞笔直的街道中央落地生根。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