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能人能项

陈兴华和他的中华琴(上)

2013-05-23 15:20:37 来源:

陈兴华和他的中华琴

  他不是音乐学院的正规毕业生,却编著了系统的二胡教材,创建了二胡基础教学体系,接连出版了四部二胡专著,成为建树重大的职业音乐家和业界公认的二胡和弦乐教学理论家、教育家。从基层县级剧团的二胡手,鼓捣二胡改革研制陈式二胡、到发明音准训练仪和中华琴,成为成就卓著的中国乐器发明家、改革家。商洛山中的陈兴华书写了音乐艺术的传奇人生。

  一鸣惊人中华琴

  2012年8月26日,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承办的“陕西省第二届民族器乐大赛”拉开序幕之后,文化厅艺术处刘向阳处长一行四人专程来到商南,来看一件乐器。初看上去像小提琴,螺旋形的琴头,流线型的琴颈,椭圆形的共鸣箱,四弦设计,弓在弦外,整体华美大方,但演奏却如拉二胡一般,自然轻松舒展,弓弦鸣唱如同行云流水,发出来的声音既有小提琴的清亮悠扬、圆润高亢,又有二胡般的苍凉深沉、余音绵长。华丽妩媚的造型,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纯美浓郁的民族风格。无论是独奏《船歌》,还是五重奏、三重奏《喜洋洋》、《步步高》、《二泉映月》,几曲下来就征服了听众,让专家们一个个露出了惊喜的神色,他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因为演奏的成功,而是从此宣告我国拥有了可以和西方小提琴系列媲美的系列弦乐器。这种新乐器叫“贝拉琴”,是商南县剧团陈兴华发明的,在我省一露面就摘取了民族乐器展示演奏的金奖。如今已作为我省的文化创新项目,同时申报2013年度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和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三大项目。

  结缘弦乐四十载

  陈兴华何许人,他的中华琴为何会横空出世呢?在网上输入陈兴华的名字,竟多达30多页,个个均与二胡有关。其实,早在新世纪之初,陈兴华就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和二胡结缘已40多载。

  陈兴华1952年出生于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祖上没有一个从事音乐艺术职业的。1965年他刚上初中时,非常羡慕本街的一个玩伴能吹笛子,他向对方讨教时对方却拒绝说“这不是一般的人能吹得了的”。对方的自豪极大地激励了陈兴华年幼好强的心灵,他发誓要学会乐器演奏。1968年他参加学校成立的宣传队,宣传队里仅有一把二胡,这就成了他的最爱,整天提着模仿老师拉二胡,没想到时间一长居然还真拉出了门道,大人们都夸他拉的好。1972年,就凭着这点功底考进了商南剧团,成了二胡演奏员。剧团有位韩老师是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的本科生,他录有二胡演奏名家闵惠芬、王国潼的演奏带,这才让陈兴华第一次听到了来自学院派的纯正的二胡演奏的声音,他们听的如痴如醉,从此对二胡更加着迷。1974年,陈兴华赴西安音乐学院进修二胡专业,在丰芳老师的指导下,从而打下了二胡专业的扎实功底。

  那时,豫剧《朝阳沟》全国闻名,商南县剧团也以演出豫剧为主。而豫剧乐队是以板胡为主奏乐器,陈兴华发现豫剧主奏乐器三大件的组合(即主弦板胡、二弦二胡、板面三弦)不够完善,特别是二胡与板胡不能形成谐和的复合音色,他从碗碗腔谐和三大件(即硬弦、板胡、月琴)伴奏中得到了启发,就萌发了革新二胡的念头。没想到他的设想一传出来,有人便泼冷水“咱们只要把人家的豫剧学像就行了,还张罗改造人家的乐器?”偏偏陈兴华是个认死理的人,风凉话说的越多,反倒更加吹燃了他的心灵之火。当时他鼓捣出的二胡却因质量粗糙、杂音太大而无法演奏。他反复思考求证,认为自己的设计原理没错,只好求助于专家支持。他给河南省音协主席、著名作曲家、豫剧《朝阳沟》曲作者王基笑写信述说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王基笑的大力支持。1982年郑州乐器厂按他的设计制作出了首把革新二胡,陈兴华爱不释手,平时演出就用这把二胡,在演奏中不断琢磨完善,并在理论上归纳总结撰写了“试论戏剧乐队三大件的组合及豫剧二胡的改革”的论文,发表在国家级《乐器》杂志1984年第2期上,这是陈兴华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著名豫剧音乐家王基笑欣然取挽弓操琴之意命名这把乐器为“挽琴”,后因他是南阳人而改为“宛胡”。1985年12月16日,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省科委联合在商南县举行了豫剧“宛胡”鉴定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宛胡”可以广泛地运用到以板胡为主奏乐器的戏曲乐队中,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独奏效果。1989年省文化厅将此项目上报省政府,荣获了当年的陕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编辑:周宣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