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能人能项

陈兴华和他的中华琴(上)

陈兴华和他的中华琴(上)

2013-05-23 15:20:37

陈兴华改革创新的加强二胡

  将演出推向市场

  小试牛刀的成功,改变了陈兴华的人生轨迹。他因革新二胡而出名,1988年文化艺术序列首次评定职称,他以本团得分最高的成绩被评定为作曲中级职称。1989年被组织提拔为商南县剧团副团长。在上级的支持下,他组建了丹江歌舞团并担任团长,带领演员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陈兴华抓住机遇,为新组建的歌舞团购置了演出大巴,增设了彩色音乐喷泉,演出效果轰动一时,在商州、柞水等地一演就是一周,场面火爆,他领导的歌舞团成为商南县剧团历史上最红火的时期,演员当时的演出补贴已达到每场5—10元,在当时的商洛创下了县级剧团的最高纪录,陈兴华也因此而成为县政协委员。

  然而,改革的进程却产生了失控,演员走穴成风,剧团演职人员随意组团,三五人搭伙,一个剧团就分建了十多个小团体,各自为战。在这种情况下,陈兴华的建团设想与艺术追求几成空中楼阁,更要命的是,分层承包,团体间因演出经费发生纠纷,职员们的工资出现拖欠,屡屡为要工资而红脸。当时情景,令陈兴华倍感失意与无奈。

  商洛有句俗语“丹凤的饭商南的戏,不吃不看不着气”。陈兴华担任剧团业务团长时,为了改变和提升商南剧团的面貌,时常派演员到邻近的河南省学习豫剧演出,在南阳纺织品公司工作的妻子便成了商南剧团的义务接待员,她的家也成了商南剧团的招待所,凡是到南阳学习和演出的,她都会热情招待,至于买票接站则成了家常事。但当陈兴华在为之奋斗、为之争得荣誉的商南剧团处境艰难时,她所在的企业也在进行改制,两地分居、就业无着落、长期的生活高压逼迫着她只好承包了一家商店,肩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妻子下决心让他返回南阳“就是拉棍要饭我来养活你,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比什么都好。”1996年已近年关的一个冬夜,陈兴华在商南剧团宿舍送走前来送行的朋友,再次操起心爱的二胡,纤细的手指颤颤地抚摸着那闪着柔光的二胡,内心饱受着不甘与无奈。第二天,他坐上了返回南阳的班车。

指导外国友人学习演奏二胡

  漫长清寂求索路

  南阳有南都帝乡、“五圣”故里之称,历史上曾孕育出“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及“智圣”诸葛亮。陈兴华回到南阳家里,想到历史上的范蠡曾贵为越国大夫,后来尚能煮盐营生,就利用自己所长,给企业拍广告、拍专题,后来发展到拍旅游风光片、拍电视专题片,几年折腾下来,表面上倒也风光,可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找不到归宿的落寞。

  自1985年放下二胡后,陈兴华已有近20年没有再摸二胡了,可当他再次拿起二胡时,那种近乎原始的冲动竟让他为之落泪。为了淡化生活中的不顺心,他将全部精力凝聚到自己心爱的二胡上。他再次仔仔细细地审视着二胡的每一个部位,寻思着改进二胡的良策。

  “一筒插一杆、一杆挑两轴、两轴挂两弦、两弦夹一弓”,这就是先人发明的二胡结构方式。他从琴筒板材的厚度、皮膜的处理,从琴筒的音量、音域、音质、音色,琴杆的粗细椭圆、抗拉应力,琴轴木轴与机械轴的优劣,微调的完善,千斤的材料及设置,琴托的作用及制噪的装置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从而对二胡进行了前端缩短琴轴,纵粗滑槽琴杆,拉顶微调千斤,内空加厚底托的改进。经专家鉴定后认为,该二胡结构稳定,协调美观,优化声音,演奏性能好,使用更加方便。被正式命名为“陈式二胡”(又名加强二胡),2002年3月获得了国家专利,后经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和苏州北塔乐器厂试制,很快投入市场销售。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