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丹凤县北山界岭脚下的庾岭镇街道西头,有一间房子里面摆满了从外地拉回来的各色大理石材和已经雕刻的很多成品、半成品碑石,房间大门白天经常敞开着。屋子里有一个石匠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忙碌着,他,就是我要介绍的界岭脚下的刻碑人——张福成。
现年53岁的张福成是蔡川镇上庄坪村人,个头有一米七多,偏瘦,脸型跟他的石碑雕刻一样有棱有角,平常言语不多,浑身透着像大理石材料一般的刚强和坚毅。因为他有碑石雕刻手艺,因此,四邻八乡的很多乡亲都认识他。每每闲来无事在街道闲转,我常常被他“丁丁、丁丁”的钉锤敲击声吸引,循声抬眼过去,见他正俯身聚精会神的在做雕刻,这时候就连“有事的”你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他。不知是被他的执着所打动,还是被他的雕刻手艺所吸引,一个无意的机会,我走近了他。
“我这个石刻雕琢的手艺是祖传的,爷爷张生华、父亲张开齐都是他们那个年代本地出名的石刻手艺人,我从小便受父亲的熏陶,耳濡目染地也喜欢上了石刻工艺。干碑石雕刻这门活计很辛苦,脏累放一边,一年四季下来刻出三四十块碑也赚不了多少钱,加上被邀上门做的石刻作品,平均下来一年就是两三万元的收入,勉强够维持一家生计。相比较现在的电脑雕刻,人家字面的美术度、雕刻工艺的精准度我无法企及,但我不羡慕他们,因为我这个是纯手工毛笔碑面写字,纯手工工艺雕刻的,含金量与电脑雕刻的大有不同,但凡识货的都会奔着我这个来。”看我很有诚意,老张索性打开了话匣子。“我做此活计都30多年了,一辈子就喜欢这个。前年咱商洛有家电视台来采访我,说这属于民间工艺,要我谈谈对这门手艺的传承和看法,我实话实说,‘这门手艺到我这里就算到头了,时下有了电脑机械加工的石刻工艺,受它的市场冲击,现在人工雕刻的作品少有人喜欢了,就连我的儿子也看不上学,嫌又脏又累、枯燥无味,现常年在上海打着零工’。好在还有我在,说实话,我真的不想这门手艺在我手上失传的。”
老张一席话,使我不由对他肃然起敬。在物欲横流的年代,能像他那样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和痴情于不怎么挣钱的手工碑石雕刻,甘于清贫,自守寂寞,默默地保住老祖宗这门用来吃饭的手艺实在不易。
在家乡,很多人劝他把门面搬到丹凤县城里以便更多地挣钱,而张福成不愿这样。他说:“我干这个固然是为了挣钱养家,但也不全是为了图挣钱。我不贪活多,一份手艺一份货,自己卖给人的是货真价实的作品,一刻一刀都浸透着自己的心血,流淌着自己的汗水,件件精品、保证质量、货不欺人是我终生奉行的信条。”原来,老张年少求学时便酷爱古典诗词和毛笔字书法,这便为他后来从事石头雕刻奠定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高中毕业那年,他跟着熟人去了华山,正赶上当时华山的各处景点正在兴修,他在那里做石刻一做就是八年。后来回到家乡他便开起了石刻门面,现如今高高矗立在庾岭镇七里荫岭头的庾家河红25军战斗纪念碑石刻就是1984年他初出茅庐时的作品。虽然门面开在庾岭镇街道,因为是纯粹的手工作品货真价实而且质量有保证,酒好不怕巷子深,因此前来定制的买客多是回头客和人们口口相传而招来的顾客,顾客辐射到周围的龙驹寨、峦庄、桃坪、蔡川等乡镇。刻石碑离不开字画,他刻做的墓碑会根据人们的喜好有的配有浮雕,有人还要配有石刻灯笼和对联的。平日里他手头的雕刻活不少,若有政府部门、学校、医院等单位请他上门做石刻,他也会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