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能人能项

陈兴华和他的中华琴(下)

2013-05-30 16:01:36 来源:

陈兴华发明的贝拉系列弦乐器

  商洛日报讯 (记者 赵有良)无论是在商南剧团当二胡演奏员、当团长,还是回到南阳教二胡,陈兴华对二胡的痴爱深入骨髓。在与音乐相伴的几十年中,创新民族弦乐器的这种情结始终萦绕在陈兴华的心头。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就梦想着自己能制造出一把既有二胡优美的音色,又有小提琴宽广音域的中华琴,这个梦想就像春天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房,一有时机就会在梦想的土壤里发芽。

  破解弦乐器密码

  几经琢磨,陈兴华终于搞清了影响弦乐器音量、音域和音色三大音素的两大关键核心,他发现弦乐器的发音与有效弦长的比例有关,并取决于运弓擦弦方式与主振面构成的角度。他剖析所有弦鸣乐器共鸣体的结构方式,无非是在各种形状的腔体表面放置琴码或架拉琴弦。他大胆设想将二胡和小提琴的结构方式与振动模式相结合,把琴弓拿出来拉,在直立音板的边缘上骑装琴马,让琴弦在弓的拉动下摇摆震动音板,将音板固定在腔体中共鸣,他把这一结构方式定名为直立音板双音箱共鸣体,以此改变二胡的音域狭窄和小提琴的演奏方式不适合人体自然动作习惯的不足。

  2005年,陈兴华开始进行试作,用三合板做音板,用筷子做琴轴,在音板的边缘骑装琴马……在朋友的帮助下,一件简陋的新乐器做成了。设计和构想只是理论,制造出来的新乐器。效果到底如何呢?忐忑不安的陈兴华经过试拉后,发现虽有杂音,但嗓门宏亮。2005年6月至8月,他相继完成了二件粗制实物,并申报了国家专利。随后,他带着毛坯乐器三赴上海乐器一厂进行改进,每次制作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和进展,并在《乐器》杂志上进行了介绍。经上海民乐一厂制琴师蔡洪贤精心制作,至2007年4月第四次改进后,一件从结构方式到震动原理均属创新的乐器便毫无疑义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已经完全成为一种可以进行演奏艺术实践的乐器。2006年和2007年10月,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两次邀请陈兴华参加该厂新产品推介会,一个国内一流的乐器制造厂家,邀请一位乐器改革者参加新产品推介会,这是绝无仅有的,看到了自己的乐器有了产品展位,陈兴华内心充满了自豪感。

  2008年陈兴华的新乐器再次参加上海乐器博览会,在琳琅满目的世界顶级乐器品牌中,他的新乐器脱颖而出,一炮打响,一下子引起了乐器爱好者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观众纷纷拍照留影,在连续4天的国际乐器展览会上,抢尽风头,轰动一时,可谓是石破天惊,芙蓉泣露,从此揭开了民族弦乐器制造新的一页。

  挑战超越小提琴

  “琴者靠天地之音”,“动人心,通神明,惊鬼神”,乐器是有思想的艺术作品。声乐界有“新琴不听音”一说,意思是说新琴需要“取声”、需要“开声”,开了声的琴才好拉。陈兴华深知“每一把好琴都是调出来的”道理。

  从第一把本色新乐器的诞生出声,到喷漆上光有了卖相,陈兴华像对待自己的宝贝儿子一样,他专门给自己的新乐器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贝拉(Bello)琴”,“Bello”原是意大利语“美妙的、漂亮的”意思,意即让生活更美丽。

编辑:周宣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