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文/肖云 图/凌娜)日前,记者在柞水县下梁镇金盆村三组采访时无意中看到了一个正在用竹篾编筐子的老人。他的面前,摆放着快要做好的一个挎篮,还有一根根细细长长的竹篾,以及篾刀、锥子、剪刀等工具。
老人说他已经86岁了,从15岁起就跟邻居学习编篾筐。据他讲,以前农村家家都种地,因此用来盛放农产品的竹制农具也相当好卖,有很多人都上门来买,有时,他也会用自行车把筐子驮到瓦房口、九间房等乡镇去卖。当时,一个挎篮卖1块钱,能抵三个工分。“现在,社会发展得快,农村用这个的人也少了,我年纪大了外面的活干不了,没事就在屋里做这个,当然价钱也比以前高多了,一年也能卖个千把块。”老人说,编一个挎篮得花一天功夫,一个背篓得三四天时间,一年在家能编六七十个。
说着,一根根竹篾就在他的手中熟练的翻飞,记者注意到老人的手上长满老茧,非常粗糙。“都是做这个磨的,才学的时候,经常被竹子划伤手,手上经常是伤痕累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适应。”老人说,他家的坡上有一亩地的竹园,编篾筐的材料用的都是自家的竹子。编篾筐首先要把竹子劈成细条,这是一个技术活,也是编好蔑筐的一个重要环节;然后根据要做的物件进行编制。他说,做竹器最重要的还是得有耐心,能坐得住,他的儿子和16岁的小孙子都会做,但因为销路问题,想靠这个谋生也不现实了,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根本耐不住性子,自然也就不愿意做了。老人很悲伤地说,看来编制篾筐的手艺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失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