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加强财源建设促进财政与经济互动发展综述
商洛日报讯(周文治 李书安 彭远平)又是年末岁首,丹江之滨,凤冠山脚下,开始散发出浓浓的年味。
从县城龙驹古寨,到四皓隐居地商镇,到平凹故里棣花,到边贸重镇竹林关,“四大重点区域”人群簇动,处处欢声笑语。一条宽阔的街道伸向远方,一座座跨江大桥雄伟壮观。相互映衬的是一幢幢耸入云端漂亮的楼群,一座座绵延不断现代化企业厂房和农业产业园。丹水凤山大地呈现出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承担着经济发展“杠杆”作用的财政工作,交给全县人民也是一份满意的答卷: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36526万元,增长19.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6400万元,增长17.98%,县级税收增长28.8%。
科学规划:让财税发展和产业培育实现“无缝对接”
丹凤县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关天经济区、商丹循环工业园区、商丹一体化等叠加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搭建创业平台,积极培植地方财源,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形成了财政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从去年起,丹凤县做出了实施“四大区域”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先后出台了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三年振兴计划》,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县上科学规划,发挥区域优势,树立以项目促发展的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支柱财源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着力推进财源基地。围绕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兴县、旅游活县”四大战略,采取加大财政投入新上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启动民间资本发展一批,加快建设龙驹寨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商棣工业精深加工区、棣花文化旅游开发区、竹林关生态旅游宜居示范区。使“四大区域”不但成为丹凤县的项目、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的注入“洼地”,也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源基地。
县上瞄准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因地制宜,突出产业优势,扶优扶强,调整财税政策,双管齐下确保结构性减税政策和财税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促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匹配式综合利用,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换代升级,并释放更多的税收和利润。围绕“四大区域”为主的一批工业企业,在财政投入的催化下,达到了产销两旺、利税双增的好势头。尧柏龙桥公司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宏岩铁矿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华茂牧业肉鸡加工产业化、葡萄酒厂万吨葡萄酒生产、荣毅公司电子元件、常兴公司电子合路器、天元公司电线电缆、皇台矿业尾矿提镁、秦兴公司中炭石墨生产等项目实现不断升级,商棣工业精深加工区内恒大产业园、鑫圣源保温建材、嘉翔饲料等项目顺利建成投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也壮大了县域骨干财源,增加了地方财政实力。2013年,全县开工在建项目112个,竣工89个,完成投资58.89亿元。
而今,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吸引国内知名的建新集团、华胜实业、恒大工贸、中科白云、中石飞天等一批大集团、大企业纷纷落户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生力军。用财政直接投资方式,建成桃花谷水利风景区、棣花文化旅游开发区“两街一馆一荷塘”,已成为丹凤旅游开发的新看点。
在丹凤职场被干部们谓之有学者型、专家型官员的县委书记程诗有,曾这样精辟地阐述做项目中投资和收入的辩证关系:做项目无疑必须花钱,而项目做成后就会“生”钱。特别是这一个个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正如同一个个“印钞机”为丹凤进一步发展提供不竭的税收来源。
创新理念:舍得资金投入不断为骨干财源建设“供血输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