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坚持以“舍得”理念为指导,着力做好财源建设工作,既使财政再困难也要舍得为骨干企业和重点产业项目投入资金,使企业在成长后反哺财政。用一种最朴素的理念作为财源建设的指导思想,走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盘棋”。
丹凤县想方设法整合资源,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项目投入,为县财源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源动力。盘点2013年丹凤的预算账,可以发现:县上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财政仍然不惜拿出县级预算资金3350万元,用于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和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旅游业发展及招商引资工作。全年投入“四大区域”建设资金2.9亿元。同时积极推进项目库建设,入库上报2014年项目185个,资金达5.06亿元。组织申请中省专项资金,去年累计投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6678万元,对38个项目给予了支持,促进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实现循环发展。县财政还通过新增产能贴息,对工业品促销、农业产业化、特色产业发展进行财政补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了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县上积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以城投公司为平台,先后融资1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使丹凤县城镇化的步子走得从容而自信。
在现阶段,县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如何激活全民创业意识,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培育新兴特色财源?是丹凤县多年一直在孜孜探索的课题。县上树立“放水养鱼”的发展理念,顺应市场法则制定了新兴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以形成政策和利益“双轮”驱动机制。使一批民营企业发展生机勃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在逐步扩大,也成为了县财政的骨干税源之一。像振兴建筑、商山红果酒、宏发铜业、夏雨电子等工业类,以及未来农牧、民乐现代农业、兴农养牛专业合作社等涉农新兴民营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该县去年新建起商洛宏基储运公司、兴农物资配送公司等现代流通企业,对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振兴民营经济具有“引擎器”的作用。正是由于财政的支持,丹凤非公有经济已远远超过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河山”。
强化服务:坚持真情帮扶甘为纳税企业发展的贴身“保姆”
丹凤县把骨干财源企业看做财政的“衣食父母”,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共赢理念,使外来客商成为各级领导的“座上宾”。让各级组织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关怀和呵护企业成长。
丹凤建立外来客商关怀帮扶机制,做到真心帮扶,真情关怀,使客商义无反顾融入丹凤发展潮流。县上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在全县营造了“招商、亲商、扶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社会氛围。实行重点招商项目、招商企业挂牌管理制度,给招商企业设定“保护区”,未经纪检部门允许,任何单位不得私自对企业检查,以及与企业组织达标竞赛验收活动,使企业排除干扰,一心一意搞生产经营。县上实行县级领导包抓联系重点招商企业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于来丹客商投资的每一个项目,均成立县级领导牵头、部门负责参加、抽调专门办事人员抓落实的促进班子,确保项目及时“着陆”。针对企业发展中资金运行不畅等突出问题,由县委、政府领导出面,召开银企联谊会,为企业“化缘”,以形成固定的资金融通“绿色通道”。县委书记程诗有、县长郑晓燕视客商之事为“第一要事”,亲自带上客商跑市进省帮办用地、环评、安保等手续。经常深入新招商项目建设现场,协调镇、村和群众解决企业在用地、拆迁等方面的“棘手”问题,促使企地联手共同发展。
县财政部门针对业务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社会综合治税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涉税信息交流机制,做好纳税服务。积极开展企业财务人员的税收申报、财务核算及项目申报等方面知识培训,促使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依法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