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柱检查茶叶质量
茶农在茶场采茶
商洛日报讯(文/图 权涛 张健)困难面前不低头
1987年6月,王东柱毕业于商洛农校林果专业,参加工作后在原高坝区林业站干了6年,因吃苦耐劳,成绩优异,于1993年7月调入县茶叶公司,主要负责茶叶、薯芋生产技术推广、产品安全保管等工作。
初到公司,领导安排王东柱负责南宽坪镇黄花岭薯芋、茶叶基地建设。当时的黄花岭,工作条件极其艰苦,水、电、路不通,厂房、住房严重不足,只有零星茶园散落在岭头,总面积不足200亩,且管理粗放,产量低下。王东柱和干部群众商量后,决定先把路修通。他带领当地群众凭着手抬肩扛,不分昼夜地连续奋战了四个月,终于修通了一条4公里的简易公路。
1995年冬,买不起水泥电线杆,他就领着当地茶农就地取材;请不起工人,他带着茶农自己干,硬是用了半个月时间挖坑栽好了23根电杆。开始架线了,黄花岭上飘起了大雪,雪里滚,泥里爬,不知摔倒了多少次,每个人的裤脚和鞋子早就结冰冻在了一起……
1996年春,为了寻找一处合适的水源,王东柱走遍了附近的沟沟卯卯。有一次,他只身一人到山里找水源,累极了就爬上一块岩石上想歇息一下,不小心脚下一滑,仰面掉了下去,幸亏岩下一丛大刺架把他挂住了。王东柱终于在远离厂区6.5公里处找到了可用的水源。从规划、修水池到埋水管,一刻也不放松,前前后后又是一个多月,终于把水引到了基地。
接下来,王东柱又带领职工、茶农一起和泥、拓泥坯,建起了22间的厂房和职工宿舍。经过5年的艰辛努力,黄花岭茶场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条件好了,干部职工心稳了,抓产业的劲头足了。
发展产业不懈怠
黄花岭茶场原有200亩基地里栽植的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龄茶树,尽快提质量是关键。为了选好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良品种,王东柱数次去汉中、到安康实地考察。1997年冬,王东柱带着几名职工去一茶叶产区拉种子,看着一袋袋的种子装车,王东柱还是不放心,打开袋子查看,结果大吃一惊,原来选定的干干净净、颗粒饱满的种子怎么里边混着好多壳。王东柱立刻叫停了装车,找来商家理论。王东柱据理力争,按比例退了货款,才把种子拉了回来。
种子买回来了,王东柱赶紧组织劳力点播。点播中,王东柱发现当地群众习惯于传统方法,虽然有技术人员指导推广新技术,可他们就是做不到位。他果断要求停工,先搞培训。王东柱在临近村子组织了一批劳动力,邀请他们到茶场,包吃包住学技术,又专门到县局请来了专业人员授课,留出一块地作为实习基地,手把手的教。两年间先后培训30余次,终于在当地培养了一支相对固定的技术骨干队伍。常年坚持的培训使茶叶生产中条田整修、茶园管护、采摘加工等方面的新技术在当地得到广泛推广,为提升产品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冬天了,山梁上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别人都藏在屋里烤火的时候,王东柱却带着一帮人为新点播的种子覆土防冻,手冻疼了就搓搓,裂开了就抹些润肤油。整整一个冬天,王东柱几乎一天也没闲着,硬是把一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整”成了“小老头”,见人也木讷,半天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