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刘作鹏)天竺山南坡山溪纵横,碧水潺潺,汇成一条清澈的水流,名曰箭河。河水蜿蜒流向东南,与金钱河交汇。这里丛林茂密,人迹鲜至,植被良好,因而箭河水质甘甜营养,古往今来滋养着沿岸居民。
箭河流域山川秀美,地灵人杰,自古多出高官富贾。松坪韦家大院及其主人韦大炮、韦二炮便是其中代表。
韦家大院位于松坪的大坪村,座北朝南,背山面河,古色古香,雕梁画栋,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结构的清代徽派建筑。大院三进院落,前、中、后三排五间正房,前排中间过厅,两侧卧房。房檐木刻雕花,阶沿条石青砖。两个山墙为画传龙凤马头墙。整个建筑,以屋脊为中线,东西均衡对称,典雅古朴,完美统一。
前院方方四米,中间天井,四周回廊,四水归堂。东西各有一间厢房,厢房北侧各有一扇雕花耳门,分通东西套间主卧。后院八米见方,东西各两间厢房。正房高出后院三尺,前有五尺宽房檐,东西两侧开有后门,供下人和生活资料出入。
建筑雕梁画栋,富有古代传统和以文化人氛围。三排正房屋脊皆描龙画风,正中分立“囍”“禄”“寿”大字,中间厅堂屋脊“禄”字两旁有仙鹤曲颈相对。厢房门窗、厅梁雕饰人物图案故事。前院厢房门窗分别雕饰渔樵耕读和酒色财气,中间厅房窗户分别为吹箫引凤和关云长送刘皇嫂,中厅门楣雕饰刘关张送别凤雏先生。木质虽已发霉变黑,但图案造型清晰可见,人物动作栩栩如生。
据该院老住户之一的成传喜先生介绍,建房主人韦氏兄弟是清代道光年间考中的武举人,官至清兵千总和守备,生卒年月及人物形状皆无记载。兄弟二人为光宗耀祖,出资在老家修此大院。韦氏兄弟无嫡亲后人,只要了个子嗣看家护院。韦氏兄弟确实无后还是在为官之地另有家庭,没有人知道。当地人只传说要了一个儿子承继香火,山阳解放时弃家出逃,杳无音信。土地改革时,政府将这院房子分给了几户贫雇农。
文革之前,前排大厅悬挂有一块木匾,大小相当于乒乓球案子。匾上称呼韦氏兄弟为千总和守备,送匾时间为清道光年间,送匾人为几个进士。匾额字体刚劲有力,不像普通书生所题。
千总是清代绿营兵制中级首领,守备的下级,少则统领二三百人,多则六七百人,为正六品武官。守备,是清朝武官名,职责是管理军队总务、军饷、军粮等事物,职务为正五品武官,是千总的上司。由此推断,韦氏兄弟应是清代道光年间参加科考的武举人,中举后朝廷授予官职,逐步做到了千总和守备。在新房落成之际,邀请朋友或同僚前来祝贺,才有木质大匾。可惜的是,文革中间,这块木匾被红卫兵破四旧拿去做了乒乓球案子,无从查找。
据韦氏族人的生活习惯和口音分析,韦氏家族祖先应是清乾隆年间从江南太湖附近迁徙而来。清代乾隆年间,太湖周围发生严重水灾,清廷颁布移民令,凡兄弟多人家庭派出一人移民到陕西南部。当时交通不便,移民多是顺河行走,择地而居。漫川关是明清著名渡口和人口聚散地,韦氏先祖顺箭河逆行而上,选择松坪安居应在情理之中。
松坪韦氏族人传说,韦氏大炮二炮兄弟自幼习武,力大无比,能将直径一尺多的辗辊前后翻腾,上下抛掷,练就一身过硬武艺,参加科考而取得武举人。
上个世纪末,韦家大院中的住户先后择地建房,此房便无人看管,风吹雨淋,逐渐损毁,后排西边两间正屋及厢房已坍塌无存。成传喜先生多方呼吁,有关部门已将此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大坪,是天竺山脉中的一个弹丸小村,名不见经传。清代中叶能在这样鼻塞环境中建造如此富有文化传统和人文情怀的豪华宅第,值得认真研究和保护,在深层次上探究明清之际崇尚文化和劝学向上的风土民情,为今天发展文化事业或许有所启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