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操持一个磨坊,日夜辛苦劳作,屈恩富养活了一家老小。但从屈恩富与赵贵莲两位老人起满茧子的手掌上,能看出经营磨坊的不易。“机器一转起来,经常是一夜一夜不能睡觉。脱壳、拌粮食、装面,磨坊里头机器轰隆隆的,粉尘漫天飞。所以我现在耳朵听力慢慢不太行了,气管也不太好。”
老磨坊掩起的木门
“现在的人连地都没有了,哪来的粮食来磨啊。”当记者问及如今小磨坊生意惨淡的因由时,屈恩富老人叹着气说道。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除过散种粮食减少、生意来源锐减这一原因,磨面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等导致年轻人不愿继承祖业等因素综合在一起成为了很多小磨坊消失的主要原因。
“现在磨100斤粮食,加工费才9块钱,我们比别处都收的少,还算是便宜的。但是按现在一天磨二三百斤粮食算,咋样算都是划不来呀。”与屈恩富老人家同村的另一磨坊主刘巧玲今年42岁,她告诉记者,“我老公是大儿子,这磨坊是我们从老人手里继承下来的。但是现在经营磨坊根本不能养活一家人,所以他就出去跑车了。要不是因为娃还小,天天上学我得按时给做饭,可能我也不经营了。出去打工轻省还挣得多的多。现在闲着也是闲着,就当是挣点零花钱,再说机器好好地搁到这也真是叫人觉得可惜。”
在刘巧玲家的磨坊里,几筐淋过水的苞谷粒放在已经闲置的一个大型磨面机旁边。将近两层楼高的机器向人们显示着当年这家磨坊的红火,但落满了的灰尘和结满的蛛网也让主人叹息不已。“这个大的磨面机早就已经不用,现在只用那个小机子,给跟前人磨些苞谷榛子。这当时买的时候花了好几万块钱,现在只能当废铁卖了。”刘巧玲一边收拾着粮食,一边向记者讲着。
“商镇老君殿那一家磨坊,老两口老了干不动了,娃们都出去打工没人愿意接手,前段时间刚刚关门。”屈恩富老人说,“我们慢慢的年龄也大了,如果再没有啥人来了的话,我可能也就把这里关了。”
因为耕地的减少、年轻人的外出,曾经红极一时的磨坊,现在俨然成了夕阳产业,逐渐遗失在岁月里。大机器工业时代的到来,规模化集中生产的大型面粉厂的建立也符合市场发展的趋势。但是,在这里,请让我们给这些曾经日夜辛劳的家庭小磨坊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感谢他们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