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曾雄心勃勃,想靠林下养鸡致富的姚家兄弟俩,梦想着有一天能打出镇安林下土鸡的大品牌,结果经过几年的摸索,掌握技术后坚守了两年,还是选择放弃,又转而出门打工赚钱去了,老屋场只留下一院土房子、两个老人和围起来的几十亩空荡的山林。
养殖户缘何放弃
林下养鸡对于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发展经济、巩固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有重要的作用,是当前产业扶贫的发展项目之一。但记者在走访调查时发现,和白树村林下养鸡短暂发展便突然消失一样,我市不少地方的养殖业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有许多鸡舍,猪舍都空闲着。
“我们只是想到像笼养鸡一样,喂养技术简单易学,没想到鸡多了,互相捉来捉去,最后好多鸡的肠子都被捉出来了,导致鸡死了不少,也不知道怎样管理。到七八月份发鸡瘟,就是鸡拉肚子那种,畜牧站的人也来了,给药吃还是挡不住,有时白天一早要拣走几十只死鸡。”张世彦说,村里林下养鸡的失败,大多数和他家的鸡一样,养着养着,饲料喂完了,最后鸡也就剩下几十只了。
“由于林下养殖,其卫生、防疫、饲养基础设施差,抗击疫病侵袭能力较弱,所以科学规划管理和掌握养殖技术很关键,而老百姓一般不关注这些科学技术,等鸡病来了着急时已经迟了。”长期从事畜牧防疫工作的镇安县畜牧站职工王功尚告诉记者,林下养鸡比小型笼养和大型圈舍养殖的技术含量要求更高,但农村老百姓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技术欠缺是导致养殖户屡养屡赔的关键所在。
据王功尚介绍,散养鸡发生死亡的主要阶段是0~30日龄,该阶段由于受温度、环境、饲养等因素的影响,鸡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因此,散养鸡在育雏室中育雏的30天内,应控制好温度和湿度、温度与雏鸡的体温调节,小鸡苗在鸡舍期间,要饮用凉开水或清洁的饮水,并要先饮水再吃料。“鸡到青龄期才可大规模林下放养,要注意养殖密度要合理,不能超过养殖容量。农村一般不知道要进行轮放围养,长期在一个地方过度密养鸡,容易造成资源过度占用,造成疫病防控困难。对于养殖林场的布局和鸡舍等都要科学合理规划,避免密度过大,场地裸露太多,影响林地生产和废气的自然消纳等,还要及时对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产生交叉感染,影响养殖环境。”
打响品牌是出路
“白树村的林下养鸡户能想到请专家对所养的鸡做无公害检测,这种意识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当他们好不容易把鸡养出来了,结果要么因价高,市场不接受,要么购买者担心以次充好,得不到消费者认可,最重要原因是我市林下养鸡项目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没有品牌意识,所以往往有的把鸡养出来了,也卖不上价格。”长期关注商洛产业扶贫研究的任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像外地不少林下养鸡,一只鸡要卖到80多元一斤,甚至更多,是因为人家已经打出了品牌,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在镇柞、山阳一带,还保留有抗病性很好,肉质鲜美的‘九斤黄’鸡种,这种鸡经过几百年的农村散养,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很受外地人和本土群众喜欢,我们可以把这些鸡和外地优质柴鸡进行杂交,创出自己品牌来。”任杰说,在精准扶贫中,地方政府引导群众产业致富的同时,在品牌战略上也要下功夫,可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对特色产品进行开发、包装,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形成富有商洛特色的林下绿色生态鸡品牌,以“肉鲜、味美、原生态”等优点,提高市场竞争力。
记者采访时,也遇到一些种养殖企业诉苦:由于缺少市场交流信息平台,我市很多农业绿色生态产品在涌入市场后,导致市场相互竞争,出现优质无价、优劣等价现象;当地产品由于数量供应稳定性差,也很难进入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