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树还为山里人献上了另一份珍贵的馈赠,那就是木耳、香菇,丰富着人们单调的口粮,成为村民们朵颐辛酸日子的美味珍馐,也补充着人们羞涩的钱袋子。在柞水,由于柞树生长的木耳具有独特的优异品质,柞树也被当地人称为“耳树”。据清史料《陕西通志》载:“万山丛树多,土人伐木生耳,近耳收买成包,水陆运至襄汉,作郧耳出售,价倍川耳。”这里所说的土人,就是镇柞一带的本土人。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冬季,都有乡亲从密集的柞树林里“疏”出些粗细适中的柞木,运回场院。来年农闲的时候,买回木耳、香菇菌种,挖池搭棚,准备点种木耳。每到这时,街坊邻居们都会自发前来,带上自家的木耳“冲子”、小锤,场院里坐满了人,打眼的、点种加塞的、上码堆棒的,三个一排、五个一组,干着活、侃着家长里短、聊着俏皮的话儿,说着,笑着,欢乐之情溢满了农家小院。点木耳成了村里除婚丧嫁娶、盖房杀年猪之外,另一项举全村之力,家家自觉参与的重要活动。
柞树没有艳丽的花儿,不似松柏那么四季常青,也没有核桃、板栗那么名扬四方。但是,它是树中真正的汉子,忍辱负重,砍不死、烧不掉、毁不尽,春风吹来,细雨润过,都会蕴育出一片片新绿。村庄便在柞树的荣枯中薪火相传,点延起柞树坚韧、顽强、无私、仁厚的精神,在柞水的山壑峻岭间,香火不绝,人丁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