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将相争雄地
据文史资料记载,上洛古城是战国、秦、汉城堡遗址。扼东南西北交通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咽喉地带。特别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秦楚间的战争多发生在这里。上洛古城山环水绕,南有寨堡、屯兵场、驯马场,易守难攻,是一座再好不过的古战场。历史上,上洛古城李中承曾被荣为“安国侯”,“李朝父”;秦始皇东巡,张良请四皓回朝扶太子,下榻上洛古城;刘邦十万大军咸阳灭秦,新莽时绿林赤眉军进军关中,东晋恒温、刘裕两次北伐均循上洛古城与守城军配合;黄巢兵败长安,也循上洛古城南跳,明末李自成潼关溃败,在上洛诸山秣马厉兵,重挥义旗,兵出上洛,推翻明王朝,均在上洛古城屯兵之地。上洛古城曾留下了许多曲折感人的传奇故事。
因上洛古城地理位置优越,还曾为1949年7月12日的“高桥战役”胜利、促使商洛和平解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战场硝烟早已散尽,但如今村口塔沟桥的豁口仍清晰可见。曾任夜村中学校长的李书恒从小在古城村长大,他讲到:“听老人们说,这座桥当时是由德国的工程师设计的。打仗的时候解放军准备炸桥,但是由于桥身坚固没有炸掉,就留下现在的一个豁口。”
现今古城村段的丹江已不通船,河床变窄,庄稼地扩大了几圈,农作物绿油油一片。但李书恒告诉记者:“古时候要想进入古城,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坐船过高桥进来。传说高桥宽而高,横跨丹江,专为进城而造的木桥。桥的另一头连接从洛源驿站通向棣花驿站的古路。可以说古上洛城是把山与水、城与水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山是水的屏障,而城建在丹水崖边,从水中攻城那可以说是难度太大。可惜现在河水小了,没有船了,我还记得最后一个船夫叫何忠祥。”
文物遗址遍村落
走在古城村的狭小村道上,随处可见保留下的一些清朝、民国时期的建筑,有几个刻字的石碑字迹还可见,其中一个被放在一个变压器下当座子。夜村镇代街村的村主任代彦红告诉记者:“古城村里现在有70多户人家,300多口人。前几年群众种地,经常挖出成捆箭头,多的四五十根,七八斤重,少的二三十根,零星的那就数不清了,一个砖厂取土时还在这里挖出过墓葬。古城门、练兵场、兵器铸造的老窑、寺庙的遗迹还能看到。”
如今在古城村西有战国、秦、汉时期构筑的砖土结合的城墙一段,长百余米,宽11米,高3米多。南面也有残留古城墙遗迹一段,长80余米,宽13米,高1.5米。夯土层均在0.2至0.3米之间。村子西南角最高处有一烽火台,台下有瓦砾堆积,可以推测当年建有房子,住人看守了望,东可视楚,西可观秦。烽火台东半峰有一“普公寺”,有前后大佛殿,院子南面曾有三间僧人住所,寺北建有钟楼和一大两小李水赞塔,寺前有戏楼和看戏的大坊子,后人也叫塔寺。城北丹江北岸红砂石岩上的七八敞口石屋内,原天佛满座,中间最大的石屋内有深井,昔传通往洛南,井口塑有李祖水赞手执利刃和十八罗汉,挥刀舞棒。村子东沿是当时烧砖瓦的窑场,现存陶窑三座。陶窑边堆积的红烧土达4米之厚,可见这里曾长时间大量地烧着砖瓦及生活用陶器。古道石梯为古城西大门,又名鄀国大门,始于商、周时代,坐东向西,是商于古道通往东西的水旱码头。石梯高二十多米,宽1.2米,紧接丹江,壑岩之口,曲折狭隘、咽喉险势、春夏水涨、涛翻浪涌。居民区的瓦砾堆积0.3至0.5米厚,最厚处达0.8米。遗物有板瓦、筒瓦及日常生活用的陶器。板瓦、筒瓦的背面饰以绳纹或细绳纹。板瓦面上纹饰变化较多,有方格纹、棱形纹、麻点纹、凹凸纹等。生活用的陶器有高柄豆、盆、罐、缸等。还有纺线用的陶纺轮。装饰品有牙形陶筛。石器有刀、环、饼形器和较大形的磨盘、磨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