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水青山成了桃花谷内最大景观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文/图 记者 吕丽霞)
提起丹凤县竹林关镇桃花谷,许多人恐怕对“7·23”水灾还记忆犹新。2010年7月23日,丹凤境内普降大雨,竹林关镇从桃花谷到石槽沟出现大面积泥石流,暴雨、洪水挟裹着泥石流涌进下游一里多外的竹林关街道,造成竹林关镇百年一遇的灾难,经济损失巨大。
灾难之后,市、县两级痛定思痛,决定在桃花谷创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按照“水保生态、科技示范、治理污染、休闲旅游”的思路,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水和谐的生态理念,对桃花谷进行综合治理。几年后,当年洪水肆虐、泥石流遍地的山谷成了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重显现。
生态项目变面貌
以前的桃花谷,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天晴炸裂子,下雨拉鳖子。”由于山区地少,当地群众大都在谷内山上种地,每遇夏季下雨,群众往往辛苦一季很难见到收获,更为糟糕的是若遇暴雨,便造成了地质灾害,“7·23”便是活生生的例子。2000年左右,桃花谷内原住户一家一家往外迁,逃离这个“灾难之地。”
“7·23”水灾后,市县两级水利部门意识到,只有进行统一的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桃花谷的问题。政府部门将桃花谷土地统一流转,发展经济果园,一方面植树护坡,涵养水源,另一方面在治理的同时寻找经济效益。于是,市、县两级科学规划,充分编制实施方案,以综合防治、生态清洁、环保节能为目标,努力打造集产业开发、宣传培训、监测研究、成果展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特色多功能流域治理典型。
在建设中,县上在全面布局常规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上,科学进行面源污染治理措施规划设计,选择用低碳环保材料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排放;建设立体防护和科技示范工程,在园区沟道的上下游、支毛沟、主沟道因害设放布局各类措施;采用科技手段改良土壤,栽植和管理园区林木只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解决流域内的居民生活污染问题,给园区投放36个垃圾收集箱,园区垃圾统一运出进行填埋处理,同时安装一系列的污水处理设施,对园区内住户生活污水收集,通过水循环系统将污水进行净化,然后排到荷花池,进行进一步净化后用于园区灌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示范农业,建起年产80万公斤的经济果园。将石槽沟的10多户灾民移居到谷内,统一规划建房,培养农家乐集群。
短短的几年间,桃花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平方公里,完成工程项目52个,将原来的荒山野洼建成了一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明显的旅游地。
绿色经济富百姓
55岁的王全德是桃花谷变迁的见证者。初见他时,他正忙着招呼来自家农家乐吃饭的客人。漂亮的绸衣,爽朗的笑容,一派富足人家的模样。可谁也无法想象,2010年的那场水灾中,他是光着脚、身无分文地逃出来的。王全德以前住在石槽沟长石堰村,家里经营着一个小卖部,一年收入一万多块钱,“7·23”水灾却将他们一家推入绝境。水灾过后,政府部门对桃花谷进行重新规划,也将他和石槽沟的其他16户群众一起搬迁至此,并统一作了建房规划。最初,他们这些搬迁户还不愿意来。认为电、路不通、条件差,也许还面临着冲毁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