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短短的几年间,桃花谷建起来了,从石槽沟引来了水,坡上栽上了树,政府请来专家专门设计,对桃花谷地质进行处理,谷里安全了、变美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到位,还安装了水循环系统、投放垃圾箱,王全德一下子觉得自己虽地处深山,却如同住在城市花园中。2011年10月,新房建成后,王全德家办起了农家乐,没想到生意特别好,每天最少都有两三桌,旺季时都接待不过来。近两年来,他家年纯收入六七万元。王全德笑着说,当年盖房时花了20多万元,除了国家补贴,剩下的全是借的,还不到三年时间,家里还完了债,现在觉得腰杆也挺直了。
事实上,在桃花谷组,大部分群众依靠桃花谷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全组7户群众开办农家乐,组里10多名群众在园区打工,还有两家农户专门做豆芽、豆腐,年纯收入三四万元。2013年全组年人均收入9000元以上。不仅如此,桃花谷还辐射带动了周围一批群众。村文书邢书良介绍,桃花谷流转了村东关组近200亩坡地,群众不但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解放了劳动力。如今大部分劳力常年出门打工,妇女则到园区打工,收入直线上升。2010年全组年人均收入6000元,2013年人均收入8000多元。
对于桃花谷的经济效益,丹凤县水土保持站站长雷锋涛充满期待,他介绍,目前桃花谷初建成,尚未产生经济效益,但如果开始收门票,再过几年经济林挂果的话,将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到那时园区的正常运作费用将不成问题。
碧水长流供京津
“桃花谷修好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竹林关镇竹林关村的村民邢书民笑着说。想起“7·23”水灾,老邢至今心有余悸。那场洪灾冲下来的水涌进街道,他在街道边的两屋楼房里一楼一人多高全是稀泥,两年多后他才将稀泥全清理出去,至今墙上还留着稀泥漫过的印痕。“7·23”洪灾的教训,加上后来他在桃花谷做活时通过工程人员处了解的科普知识,老邢知道了封山育林的对下游的保护作用,于是,他自己承包了200多亩荒坡,学起园区的样子种植树木,做了一名环境保护的践行者。
“自从桃花谷综合治理以后,流进丹江河的水干净多了!”这是住在下游的群众的普遍感受。本地居民都知道,以前每到夏天下大雨,从桃花谷等附近几个小沟的泥水都被冲下来涌入丹江,丹江里好几天都是红泥水。而现在,桃花谷的林草覆盖率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95%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程度95%以上,绿化率90%以上,环境变美了,也有了一定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沟沟岔岔的水被科学分流,被土壤吸收,下大雨时再也不会出现滑坡泥石流了。同时,在桃花谷,一切都要以生态为主,尽量减少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有效地保证水质,桃花谷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生物水库。目前,经专业机构检验,桃花谷的水质达二级水源地标准,比丹江的水质还要高出一级。
桃花谷也是“丹治”工程的一部分,目的就是把桃花谷建成一个生态优美的清洁型园区,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雷锋涛自豪地介绍。现在,通过各级的努力,他们的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