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了十几幅作品,最喜欢的就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我前后编了两个月。”每当有人来看时,王锋都会拿出这幅作品给大家展示。
麦秆变身成为画
2011年收小麦的时候,王锋看到黄灿灿的麦秸秆被村民堆成小山沤肥,有的直接在地里一把火烧掉。“以前这些秸秆还能编些草帽卖钱,现在就是废物一堆了。”王锋觉得就这样糟蹋掉麦秆很可惜。一次,王锋在电视上看到关中人用麦秆制作成画,便萌生了效仿关中人的想法。说干就干,王锋拿着剪刀挨家挨户地剪小麦秆,剪回来再用小刀破麦秆。“麦秆非常脆,有时轻轻一碰就断了,我尝试了好多次都失败了,好不容易收集到的一把麦秆都糟蹋完了。”王锋对记者说。
2012年,王锋到镇安走亲戚,无意间看到地上的麦子比一般地上长得要高,麦节也长。王锋便仔细看起来。“娘,那个人是不是不认得大麦,一直看噢!”王锋的举动让在地头干活的婆媳俩很是奇怪,而她们的对话也让王锋知道了这与众不同的麦子原来是大麦。于是就央求道:“大嫂,等麦子黄了我来给你们帮忙割,你们把麦秆给我行不?”麦黄时,王锋便提着礼品给人家割麦去了。在麦收的几天里,王锋白天割麦,晚上在电灯下一根根挑选合适的麦秆用剪刀剪下来。送出去了300多块钱的礼,帮四五家割麦,王锋换回来了一蛇皮袋的麦秆。
有了第一次失败的经历,王锋更加谨慎起来,要做麦秆画首先就是要让麦秆变软,他想到了竹子用药泡可以变软,那么这样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用到麦秆上。于是王锋便用石灰、砒霜制成药水浸泡麦秆。经过浸泡的麦秆变软了,也不怕虫了。
“麦秆画是个细活,先要把浸泡的麦秆破开,刮平后沾到纸上,再用复写纸把图案印到上面,然后通过剪、刻、粘才能制作成一幅画,前后要十几道工序。”王锋介绍道。经过20多天的制作,王锋第一件作品《二龙戏珠》完成了。普普通通的麦秆摇身一变成了活灵活现的龙,一片片绿豆大小的鳞片闪动着金黄的光泽。王锋告诉记者,龙身上的鳞片是用刀一个一个刻下来然后用镊子夹着一片一片粘在一起。为了让画有立体感,光龙身上的鳞片就粘了三层,脚下的云朵则粘了五层。
手工技艺受欢迎
王锋的麦秆画在凤凰古镇很受欢迎,附近的人都拿着图案找王锋制作麦秆画。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有好几个人上门预定麦秆画。外地游客也对画充满了好奇,临走时也会买上一幅带走。王锋说,他每天起床就开始作麦秆画,就连做梦,也常常梦到在制作麦秆画。现在王锋的技艺已经练得炉火纯青,一幅画动辄可以卖到数千元。借着凤凰古镇发展旅游业的东风,王锋便在镇上开了家画廊专售自己的麦秆画,南来北往的游客都对他的麦秆画啧啧称奇,他自己赚了钱不说,还为古镇旅游增添了珍贵的特色文化。
接下来,王锋还准备将凤凰古镇的各个景点和历史传说制作成画,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凤凰古镇。下一步还想自己种大麦,扩大规模,让农村的留守妇女和老人也参与到麦秆画的制作中来,这样既能为留守人员带来收入,又能让麦秆画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