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园茶园绿肥沤粪池确保茶叶有机绿色无污染

镇安县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茶苗栽种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在我国众多的茶叶品牌中,以一个村庄命名的茶叶极少见,镇安象园茶就是以种植地象园村命名的商洛名茶。深秋时节,走进镇安西南边陲的茶乡达仁镇象园村,虽然见不到漫山遍野采茶的景象,但是火热的劳作场面依然不减:缓坡上,连绵起伏的茶园中,茶农们正忙碌地做科管作业;蜿蜒的小道上,不少外地农民在观看、咨询;河川黝黑的坪地里,茶农正在栽植刚刚调运回来的良种茶苗……从最初的手工炒制到机械化深加工,从单一的炒青发展到毛尖、雾芽、碧螺春等数十个品种,从简单的茶叶销售到龙头企业的兴起,茶叶产业正在成为群众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是老百姓“舌尖上的绿色银行”。
小绿叶让穷山村换新颜
偏僻的小山村达仁镇象园村,全村300多户人家,家庭存款10万元以上的超过40%,现在人均年收入过万,已经成为镇安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然而就这样一个村子,在上世纪90年代前,却是镇安县有名的贫困村。“那时一年240多天要靠返销粮救济过日子,一年只有夏收和秋收3个月能吃饱饭。”镇安县委宣传部部长陈正斌谈起1989年在象园工作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发展板栗光长肉包子,种茶籽,还不够老鼠拱,养蚕一到休眠就僵死,种包谷夏风一吹都长个剃脑壳。”
然而这一切,却因为小小茶叶而改变命运。当时乡政府在充分调研后,发现象园村优势刚好是群众所看到的劣势所在。象园大部分土地属于弱酸性腐殖质土壤,十分适宜茶叶生长,种茶的历史较为悠久,始种于清顺治元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群众有种茶、制茶的习惯。上世纪70年代从紫阳大面积引种后,由于集体所有,管理不善,茶叶品质低、产量少,当时的象园茶一斤才卖4元。
乡政府为了引导群众走茶叶产业致富的路子,对集体茶园进行统一科管、改造,从浙江、江苏聘请农艺师指导茶叶制作。“1990年,我们的茶就从8元一斤卖到了100元。”时任象园乡乡长的陈正斌介绍,乡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鼓励群众种植茶叶,茶园在象园周围得到快速发展,全村收入的70%都来自于茶叶产业。“以前吃饭靠返销粮,光棍汉一片的象园一去不复返了!”该村村支书黄振林说,甩掉贫穷、走上富裕的象园村在奔小康的路上,又做起了更大的产业目标:人均30亩规范化有机茶园,户均年收入达3万元,人均增收6000元。
茶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10月10日下午,在云盖寺镇黑窑沟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栽植现场,惠绿茶叶合作社社员张瞬丛说,这些苗木都是上面才调回来的良种茶苗,比点种茶籽要好很多,管理也方便。去年黑窑沟示范茶园点种了310亩,由于天旱出苗率差,今年直接引进良种茶苗栽种。
“这是我们正在推广的无性系良种茶苗栽种,可以直接解决茶园高产。”正在现场指导群众栽植茶苗的镇安县农业局农艺师王世恩介绍,“我们的茶园和外面一些茶叶产业大县在种植面积上不相上下,但是在产出率上相差太远,人家一亩要达到3万元的产值,我们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