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镇安全县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地带,属于全国江北茶中的高山茶系,与汉中、安康同属一个富锌富硒区,是茶树生长的理想地区,扩大种植规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镇安拥有了一定基础茶园面积之后,还存在很多问题,整体规模小,良种率不高、茶叶单产低、茶园管理落后。为此,该县大力推行科技兴茶战略,推广的无性系良种茶园种植,确保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县农业局局长何代瑜介绍,全县采取向海拔1200米以下优生适生区相对集中的办法,结合移民搬迁,让茶园建在移民点附近,既便于科管,又能促进就业。现在,全县茶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达仁镇建设“千亩茶园、万亩茶乡”为目标,发展千亩以上的专业村和百亩以上的专业组,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化幼稚示范茶园6.3万亩的天然无公害茶叶生产主要基地,以及柴坪、木王、庙沟、东川等镇建设两个万亩茶叶产业带。
镇安县正在大力推广板栗茶叶套种、花卉茶叶套种和粮食茶叶套种等立体生态茶园。“就拿板栗和茶叶套种来说,板栗的花期都很长,花蜜能够吸引专门克制茶树虫害的蜂类和蚁类。在板栗林下种茶园,板栗可以遮挡中午时分强烈光线,生产出来的茶泡好后还带着浓郁的栗香,这就是镇安茶叶的与众不同之处。”何代瑜说,在茶园里实现乔灌草相结合,落叶树与常绿树相结合,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生相克的微妙关系,实现生物链动态平衡。
龙头企业激活茶产业
“加入村上的合作社后,价格比前几年还有提升,我一家不用自己炒茶,挣的钱比往年多。”参访中,达仁镇象元村刘道虎告诉记者,5年前,自己一家6口人还住着石板房,以往炒茶都是单打独斗,小作坊式加工,难于抵抗市场风险。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后,由合作社上门指导茶园管理,老刘只需交鲜茶,空闲的家人就被安排到村上茶厂打工,今年短短两个月就赚了2万元,还不算他家茶园卖鲜茶挣的3万元。现在,靠茶叶产业,老刘也住进了舒适的新楼房。
2008年,镇安县茶叶龙头企业盛华茶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公司引进了现代化的制茶设备,使象园茶的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地政府积极扶持其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思路,配套建设茶叶基地,积极开展订单生产,形成了龙头企业、茶农和营销大户联合组成的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8家,公司聘请茶叶生产管理和加工技术人才,对茶农进行精心培训,很快地提高了茶叶品相、产量。
在镇安县午峪工业园盛华茶叶有限公司里,宽敞漂亮的厂房,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厂房一字排开,茶叶科研、文化传播展厅一应俱全。公司经理刘发海介绍说,为了保证茶叶质量,盛华从茶种选购到施肥、除虫、管理、鲜叶采摘,每一个环节都有公司或者当地农技站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据了解,目前公司已经发展到拥有2.5万亩标准化茶园,200亩有机茶园基地,100亩种苗繁育基地,15个初制加工厂,1个年产200吨名优茶叶精制厂,资产总额达3300万元,年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的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镇安茶产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从最初的3500亩,发展到现在的7万多亩,年产绿茶24万吨,茶叶重点镇也扩展至柴坪、东川、庙沟、云盖寺镇等7个乡镇,从事茶叶产业经营人员1万多人。该县每年财政拿出100万元作为茶产业扶持资金,全县茶叶及附属产品年产值8000万元,促进茶农增收3500多万元,已成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群众增收致富的亮点产业。
镇安县是中国的板栗之乡,也是中国最北缘优质高山茶区,昼夜温差大,生态优美,是未受任何污染的上等优质绿茶基地。象园茶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常年和周边板栗林带相伴,每当栗子花开,香气便会氤氲着茶树,清香的茶中带着栗香味,便产生了全国独一无二的茶味。茶叶产业品牌的提升,不仅促使该县茶叶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带动了其他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受茶叶产业现代化发展、茶产业品牌发展战略的带动,今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