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马年跨越·辉煌篇”系列报道之二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张 珊 黄家瑞)寒冬季节,走在全国文明县城——柞水的大街小巷,整洁的街道、完备的设施、穿行的人流让人忘却严寒;河水涓涓绕城而过、垂柳窈窕沿街而立,若不是远处群山上积雪的提醒,会让人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春天。
近年来,柞水围绕打造“关天经济区三级城市”和“西安会客厅”目标,按照“拉大框架、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城镇化思路,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扎实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和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文明县城”等活动,统筹推进县城、重点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支撑、中心村为依托的城镇体系,2014年全县城镇化率达49.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4%,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36%,人均拥有公共绿地9.83平方米,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巨变,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
科学规划绘蓝图
城市建设的好坏,规划是基础。柞水始终把规划作为城镇建设的“一号工程”,立足于生态、资源和邻近西安的区位优势,按照“高点起步、超前规划、一次到位、分步实施、留有余地、不留缺陷”的原则,坚持县城、中心镇、村庄“三级同步规划”,不断提升城镇品位。围绕“南扩、中优、东进、西融”四大战略,将老城区、新城区、盘龙园区全部纳入县城建设规划,统筹做好县城综合管网、道路交通、绿地水系、环卫设施、休闲场所、地下管线以及防空、防灾、公交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跟进,强化对建筑红线、生态绿线、亲水蓝线、基础设施通道黄线的控制,不断完善县城综合功能。以建设“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重镇、旅游特镇、文化名镇、人居佳镇”为目标,把13个镇辖区内的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镇统一进行规划,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不断增强村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目前,《柞水县城第三轮总体规划》修编已通过评审,《柞水县城风貌规划》、《柞水县城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柞水县城盘龙公园风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凤凰和营盘2镇控制性规划等30余项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覆盖率达到100%,为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城镇指明了方向,2014年全县城建规划投入达577万元。
精品建设铸名片
漫步在柞水临河的休闲长廊,你会看到橡胶坝拦起的河水碧波荡漾,汉白玉栏杆上的霓虹灯光彩夺目,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让人流连忘返。
因工作业务原因每年都要来柞水好几趟的宝鸡陈仓区的史宝锋先生明显的感受到了柞水县城的巨大变化:“前几年来柞水办完业务就往回赶,觉得没啥可留恋的!现在这环境好了,设施齐全,大城市有的这都有,我每次过来总想多呆几天,到了夏天我还会带着家人过来住几天。”
不光县城变化快,各镇发展也毫不示弱,在营盘、凤凰、下梁等镇,文化广场、数字农家书屋、健身器材等文娱设施一应俱全,茶余饭后广大群众唱着、跳着、看着、玩着,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城镇建设的步子快不快,加大投入是关键。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柞水县按照“中疏外扩、成网增绿”的要求和“开发新区、改造老城、拉大框架、完善功能”的思路,始终把提升功能、完善配套作为首要任务,采取“向上争、银行贷、政府筹、企业垫”等措施,充分发挥城投公司的平台引领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坚持每年实施“十大城建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出行、住房、环境等热点难点问题,2014年先后完成了旧城改造、城市路网、景观美化、功能配套、环卫设施、小区设施、城市管线、保障房建设等10大类42个子项构成的城建项目群。目前已完成投资10.74亿元,完成了1.9公里临河路的电力、通讯、广电、公安网络管线地埋铺设;河西长廊向北延伸工程全线完工;将原丝织厂大桥改造成为人行廊桥,成为柞水新景;县体育场功能改造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迎春片区旧城改造有序推进,102省道“三改二”正在路基施工,色杏路建成投入使用,东红路快速推进,其余工程均按计划进度如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