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王建康 王世华)3月1日,77岁的农行退休干部陈步蟾老人创作的150行的陕西快书《硬汉李王建》完成了初稿。快书生动地描写了商洛供电公司输电线路工程部的线路架设工李王建一心扑在工作上,眼睛被马蜂蜇伤,脚踝崴伤,他都硬撑着坚持完成工作任务的感人事迹。这是陈步蟾老人为商洛电力人写的第101篇作品。
春节期间,陈步蟾每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伏案写作。他把商洛供电公司在平凡岗位上立足本职工作、默默奉献的张宪平、杨晓凤、赵勇毅、李王建等人的事迹写成了陕西快书,通过艺术加工,让这些平凡人物的形象血肉丰满,生动活泼。满头银发的陈步蟾虽然步履蹒跚,多种疾病缠身,却精神矍铄。他说:“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电力的发展离不开电力职工几代人的艰辛付出。我要利用好每一天,把我所知道的电力人的感人事迹记录下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电力人、学习电力人的牺牲奉献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来,陈步蟾始终关注着商洛电力的发展与变迁,关注着电力人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作出的努力和奉献,用手中的笔写下了近百首儿歌、快书、诗歌、歌词,为电力人纵情歌唱。
1959年,高中生的他写下了第一首关于电力的诗歌
与电力结缘,还得从56年前说起。1959年7月1日,商洛地区电厂建成投产,改变了商洛千百年来没有电的历史。看着巍峨的高炉冒着冲天的火光,发出的电点亮了厂房和家园,当时还在商州中学上高三的陈步蟾激动不已,写下了关于电力的第一首诗,发表在《丹江日报》上。
陈步蟾至今依然记得群众蜂拥着到电厂看稀奇的场景:成千上万的人挤到商县县城东关的王巷,趴在围墙外面看高炉发出的火光,到炼胶厂看机器在电力的推动下,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工人热火朝天搞生产的景象。由于当时电力资源匮乏,商县发电厂发出的电只为炼胶厂等几家工厂和当时的商洛行署办公供电,陈步蟾想着,什么时候电能走进千家万户就好了。
1959年,陈步蟾考上了西北大学中文系。1963年7月,大学毕业,心里始终挂念着家乡发展的陈步蟾放弃了留在省城西安的机会,主动申请要求回商洛山区工作。他被安排在民政局上班,一心扑在工作上,白天下乡调研,晚上回来整理材料、撰写笔记,踏实、努力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1972年,写出了第一首赞美电力工人的诗歌
1972年上半年,陈步蟾被抽调到了商洛地区革委会生产组,和其他几名同志一起到电厂蹲点指导生产。
接到消息,陈步蟾十分兴奋,虽然十多年来忙于工作,再没有去电厂看看,但是那高炉、那冲天的火光时不时地萦绕在他的心头。到电厂蹲点后,陈步蟾每天深入基层一线,和工人师傅们探讨交流技术问题,查找生产中存在的不足。
当时由于技术和煤炭原因,炉膛内的耐火砖经常烧流,煤渣结块,造成停产。电力工人们为了加紧生产,在炉温没有降下去的情况下,冲进炉膛内贴耐火砖、清理炉渣的景象,陈步蟾永远都忘不了:在炙热的夏天,电力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头戴棉帽,身穿棉衣、棉裤,用脸盆浇湿后,戴着护目镜,冲进450至1000度高温的炉膛里抢修故障。卫生人员在高炉外等着,一个工人倒下了,立即拖出来抢救,另一个工人又冲进去继续工作。看到这一切,他的眼睛湿润了,回去后激动难耐地写下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电力工人们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用血肉之躯在和高达上千度的炉温战斗,陈步蟾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敢于打硬仗的群体,这是一个可以为国家和人民牺牲、奉献的群体。然而,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气候下,工作组的领导坚持认为,发电厂停产是派系斗争,是政治问题,应该发动斗争,批斗电厂里的“牛鬼蛇神”和破坏分子。陈步蟾则坚持自己的观点:电厂停产是生产问题,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抓生产,哪里有政治斗争和破坏?应该好好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问题,提高管理,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因此,他被认为“政治立场不坚定”,被“靠边站”,退回了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