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底,在商洛地区经委工作的陈步蟾又被抽调到刚建成投产的商洛氨肥厂蹲点。这是商洛唯一的化肥企业,每年生产混合成氨5万吨,碳氨6万吨,复合化肥3万吨。而氮肥厂当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发电厂停电。当时,商洛电厂为商洛28个厂矿企业和行政机关供电,由于技术和管理原因,造成经常性的停电。一停电,整个商县城就陷入了一片黑暗,化肥厂则乱成一团,工人难管理,生产上不去,农民还等着化肥用,这个时候更加显现出电的作用。直到1974年,西北大电网接入商洛地区,电源稳定了,停电少了,才使厂矿企业的生产正常了起来。
1991年,他用陕西快书记录了电力人扶贫的的事迹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洛的电力建设越来越好,一基基电力铁塔翻山越岭,将银线架设进了秦岭深山里,一座座塑料厂、化工厂、农机修造厂如雨后春笋,纷纷冒了出来。陈步蟾深深地明白电力发展的背后,电力人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他坐在灯前,写下了诗歌《延伸银线》:
向前再向前,
延伸铁塔银线。
我们从风雨中来,
如鹰似燕,
越过黄河长江,
越过平原高山,
哪里有村庄,
哪里就是我们的工作点。
向前再向前,
汗水落地成花瓣,
把光明送到深山,
让幸福亮在乡村山间。
向前永向前,
拓展动力之源。
我们从坚强中来,
露宿夜餐,
头顶狂风骤雨,
脚踩千难万险,
哪里有梦想,
哪里就是我们的工作点。
向前永向前,
豪情奉献谱新篇,
把电力送到农村,
让小康唱响在乡间。
此时的电力网络开始向农户和农业生产延伸,电力企业大力实施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百万秦岭深处的商洛农民用上了电。陈步蟾的老家商县张村镇柿园村也接通了电,电灯点亮的那一刻,村里的群众张灯结彩,像过年一样庆祝。陈步蟾难耐激动之情,激动地写下了《电灯亮了我们村》。
1991年,陈步蟾从《商洛日报》上看到了商洛供电局帮扶丹凤县三岔村脱贫致富,实施“五帮五通”,帮助群众实现了通电、通路、通水、通讯、通有线电视的梦想,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后,利用休息时间坐车几个小时到丹凤县三岔村采访,通过村民的讲述和自己亲身的感受,写下了5000多字的陕西快书《情系三岔村》。
陈步蟾通过实地走访写出的快书感动了许多人,也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电力人不但为了事业敢于牺牲、乐于奉献,更有着情系苍生的家国情怀。
有生之年,他还要出书讲述电力人的感人故事
1998年,陈步蟾从金融系统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电力人这个特殊的群体。他先后写出了上百篇赞美电力职工和行业的诗文,其中有讲述电力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有赞美山阳县小河供电所所长邓大文的《青松赞》,有讲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铁腿”宁启水一心为民的《背篓电工》,还有描写电力人爱情和生活的《光明的使者》《凤凰村里凤凰飞》《白云村》等。他写的一首名为《发短信》的儿歌,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陈步蟾说,写这首儿歌的时候,是2000年的春节期间,退休的他和儿孙们在一起共度节日,在给亲人发短信的时候,突然想到,自己在亮堂堂、暖洋洋的家里吃年夜饭、过节的时候,电力工人为了保障供电,却正在变电站值班、在寒风刺骨的野外巡线,于是就写出了这首儿歌。
陈步蟾创作的这些诗歌和快书意境优美,读来朗朗上口,作品情景交融、风格明快、富于想象,语言朴实,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他创作的许多叙事诗情景交融,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典型生动,让人在诗的意境中得到美的感受的同时,也对电力人的工作、生活有了很好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