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肖 云 见习记者 陈 琛)现如今,商场里琳琅满目的服装令人眼花缭乱,你自然会觉得以前很吃香的裁缝店就少人问津了。然而记者近日在在山阳县城的西城壕,却看到有很多裁缝铺子,这些铺子的店面大多很小,一台缝纫机、一张裁剪桌、一些针头线脑,就能占满整个房间,门口再摆上一个不甚起眼的招牌:裁缝铺。不长的小街,从头走到尾,这样的小裁缝铺就有十几家之多,所以称它为裁缝街应该名副其实了。
在一个约6平方米的简陋门面里,59岁的藩玉正低头忙着改一件衣服。藩玉边干活边告诉记者,她以前是在乡镇干计生工作的,那个年代计生工作可是个苦差事,不仅天天下乡,还经常遭到老百姓的唾弃,艰苦的工作环境、巨大的心理压力迫使藩玉有了改行的念头。1985年,她离开工作单位,在裁缝学校学了4个月的手艺,就办起了裁缝铺。当时,她的店面开在县中医院附近,那里人来人往的,生意还不错,还可以顺带照看孩子,生活安逸了许多。藩玉回忆称,最忙的时候在腊月,一年到头了,再穷的人都会给自己和家人做件新衣裳,犒劳这一年的辛苦付出。那个年代,男人流行中山装,女人流行穿西装,小孩多是做花棉袄,一天平均就有二三十个人来做衣服,忙时一个人根本顾不过来,还得请帮工,虽然忙,但收入还不错。后来,开裁缝铺的人越来越多,卖衣服的店面也在增加,她的生意被冲淡了许多,现在,她接的都是一些缝纽扣、裁裤边之类的活,偶尔也有人来做裤子,但这些人要么是老年人,要么就是身材特殊,在市面上买不到合适衣服的人。他说做一条裤子20块钱,算是单笔生意挣得最多的,其他的小缝小补只收几块钱,一年除去4000多块钱的房租水电费,剩下的就没多少了。她虽然年纪大了,胳膊也经常酸疼,但为了生活,她还得坚持开着店。藩玉说,如果不改行,她每个月也应该有一份稳定的退休工资,当初那个决定,不知是对是错。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宁江英,老家在山阳县杨地镇,17岁时,镇上来了一个裁缝老师,教学裁缝,因为裁缝手艺在当时很流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大人们都觉得这是个好行当,就鼓励她报了名。宁江英说,她两个月学成回到村里,村里人知道她学了裁缝,就放心地把衣服、布料拿到家里请她做,乡亲们的信任,是对她最大的鼓励,她的手艺也慢慢地得到了提升。1993年,她来到县城,在东门口租了房子,正式办起了裁缝铺。“在乡下做一条裤子8毛钱,到了城里,是2块半到3块钱左右,比在乡下挣钱多。”宁江英说,那时由于自己的手艺好,基本天天都有活做,忙的时候,客人送来的布料或是要裁剪的衣服一堆一堆码在桌上,一个周都做不好,有时为了赶工,她会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然而到2005年前后,卖衣服的商铺像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地开了起来,网上淘宝也开始盛行,曾经前途光明的裁缝行业走起了下坡路。“现在的人流行在网上买衣服,有时候买大了或者买小了,就到我这儿改一下,真正来做衣服的基本上没有。”说得这里,宁江英的神情有些落寞,曾经,她是这里数一数二的好裁缝,一块布料在她手里一转身就是一身合体漂亮的衣服。而今,她拿手的技术已经派不上多大用场了,只能做一些不需要多少创新内容的简单活。但宁江英很快宽慰自己说,虽然不做衣服了,但改衣服的活增加了,生意也还不错。